高予倩
【摘 要】韓國是一個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通過30多年的發展快速實現了工業化,其當前已成為了一個世界經濟大國。本文從韓國目前的一些經濟發展現狀著手,通過對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因、韓國產業結構的演變以及韓國的主導產業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對當前韓國的經濟形勢進行了梳理,這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布局以及各省市的經濟發展規劃有著典型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韓國經濟;產業結構;主導產業
一、韓國經濟發展狀況
韓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2017年GDP總量世界排名高居第十一位,包括手機、電視、半導體、鋼鐵、造船、石化、工程機械、海工裝備等產業都是在全球范圍都具有強大競爭力。
在工業和經濟方面,韓國GDP總量高達1.5萬億美元,超過俄羅斯與澳大利亞,排在世界第十一位。更重要的是,韓國是世界經濟15強中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增速僅僅落后中國和印度。除此之外,韓國人均GDP已經從2010年占日本人均GDP的49%提高到2016年的70%,人均GDP在逐漸逼近日本。16年,韓國工業增加值為4937億美元,經超過英國和加拿大,排名世界第六,其制造業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五。
二、韓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因
(一)中國的進口量
有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從韓國進口的貨物總額達15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0%,由此韓國連續四年成為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國。17年,韓國出口總額為57億美元,其中24%出口到中國。16年韓國對中國貿易順差高達375億美元。三星電子大約1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現代汽車20%的汽車銷量來自中國市場。
(二)韓國五大財團
2017年韓國世界五百強企業共計15家,其中12家企業均屬于五大財團。韓國第一大財團三星集團,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其世界五百強企業共計3家,分別為三星電子、三星人壽保險和三星CT公司。第二大財團現代集團是一家以建筑、造船、汽車行業為主,兼營鋼鐵、機械、貿易等幾十個行業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旗下世界五百企業包括現代汽車、起亞汽車、韓國現代重工集團以及現代摩比斯公司四家企業。韓國第三大的SK集團是從事電信和石油能源化工,SK集團在十幾個國家擁有油田,并且從事石油開采業務。SK集團還在手機內存方面、通訊網絡等方面也存在大量業務。韓國第四大和第五大財團分別為的LG集團和樂天百貨,旗下企業也在世界五百強中占有份額。
三、韓國產業結構的演變
(一)內向型經濟發展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是韓國經濟恢復重建時期。資料顯示,當時韓國失業率超過20%。在這一時期內,韓國主要依靠國外的經濟援助來支撐經濟的發展,通過銷售美國援助的物資來積累資金,再投入到水泥、電力、煤炭、運輸和通訊等主要產業部門來帶動內需,所以只能成為內向型的經濟發展。在這一時期,韓國的輕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部分的進口替代產業也相繼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二)進口替代工業轉向出口導向工業
在50年代,由于韓國的國內原材料、資金和技術等的匱乏,發展內向型經濟的所需的原材料大量需要進口,只能靠外來的資金來彌補。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1958年起,韓國政府開始實施由“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轉變的產業政策。當時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正經歷著產業結構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調整,這為當時韓國的出口工業和加工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韓國抓住了這次機會,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通過擴大出口貿易推動本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當時產業政策的推動下,韓國的經濟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拉動下獲得了快速的增長,隨后韓國完成了資本密集型原材料工業產品的進口替代,這樣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逐漸地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
(三)資本密集型重工業時期
到了20世紀70年代,韓國大力發展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隨著韓國上游產業部門的生產和出口規模的擴大,對生產資料和中間產品的需求隨著擴大,加上經濟增長過程中民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韓國國內的需求結構和彈性也發生了變化。韓國的產業政策發生了轉變,由之前的鼓勵出口轉向了優先發展重化工業,在發展石油化工、鋼鐵、機械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有色金屬、電子、造船等產業,此外,還重視汽車、家用電器和電子器械等高新產業的發展,韓國進入了重化工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階段。
(四)技術密集型工業時期
到了70年代后期,由于韓國國內以及國際關系的變化,之前的產業政策的弊端開始顯露,韓國政府意識到了經濟發展的出路在于通過技術升級來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對目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對于那些已成為發達國家夕陽產業,但在韓國仍然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進行技術升級,提高附加值以形成出口主力產業;對于那些在發達國家正處于成長期,而在國內尚處于引進、吸收階段的產業要作為本國的重點戰略產業進行扶持;對于那些在發達國家還處于開發階段的,而在國內還處于萌芽階段的新興產業,作為未來產業積極發展。
四、韓國的支柱產業
(一)韓國顯示面板產業
韓國優勢最大的顯示面板產業,從進口額來看,是中國進口的第三大工業品。世界第一的三星顯示2016年的營業額是1632億人民幣。相比之下中國最大的企業京東方的營業額只有689億人民幣。對比2017年的數據,三星顯示的營業額是1482億人民幣。京東方的營業額為938億人民幣。其中,三星幾乎全部霸占了手機面板的出貨,LG顯示也霸占了大中尺寸的面板的出貨。
(二)韓國智能手機
三星電子的智能手機部門2016年營收為894億美元,僅次于蘋果位居世界第二,這只是智能手機的營收。而世界第三的華為包括平板電腦在內的整個消費者業務2016年營收僅有兩百多億美元。
(三)韓國電視機
在世界市場來看,三星和LG稱霸世界電視市場已經很多年了,而且現在來看全球范圍內完全沒有對手能夠挑戰韓系電視品牌。目前全球前五大電視品牌分別是三星、LG、海信、TCL和索尼,然而這幾大品牌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三星2017年其出貨量達到4295萬臺,第二名的LG年出貨量2830萬臺,三星比LG多出近四成。世界第三的TCL年出貨量為1434萬臺,世界第四的海信年出貨量為1280萬臺,不到LG的一半、稍多于三星的四分之一。
(四)韓國半導體產業
2016年韓國三星+海力士兩家營業收入為587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世界第三是歐洲,三家半導體企業合計營收為243億美元。世界第四是日本,索尼+瑞薩+東芝三家加起來是213億美元,只占韓國的三分之一。
(五)浦項制鐵
2016年,韓國的浦項制鐵是中日韓三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根據福布斯2016年世界五百強排名,韓國浦項制鐵的營收位居鋼鐵企業世界第二位,高達五百億美元,僅次于米塔爾鋼鐵集團。然而,隨著中國的寶鋼和武鋼合并成為寶武集團,去年其營業收入為466億美元,已超過浦項制鐵的營業收入456億美元。
(六)韓國汽車
2016年,韓國現代起亞合計銷量817萬輛,銷量超過本田,通用,福特,位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市場的9%。但是在去年,猶豫出口蕭條等原因,二者銷量合計下降,只有725萬輛,排名世界第五。
(七)工程機械和海洋工程裝備
2017年韓國斗山機械在世界工程機械排名第6位,世界市場份額4%。海洋工程裝備,韓國的訂單額長期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此于中國,領先新加坡。在去年,三星重工在一月份率先拿到了海洋工程裝備,來自英國石油公司的半潛式生產平臺12億美元的大單,韓國在海洋工程裝備上的銷售額和中國也一如既往有著激烈競爭。
(八)造船
中日韓是世界三大造船國,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也是世界第一大造船國。全球船廠前十強中韓國占有七席,其中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位居世界前茅。從去年數據來看,中國造船業有整體復蘇的跡象,中國造船累計造船新接訂單量為1951萬修正總噸,打破了韓國連續7年造船訂單量霸居榜首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