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藝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以人們未曾預見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這已經并將繼續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也給全球法治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本論文在分析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對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并且對科技發展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作用機理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角度、具體作用機理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從而使科技發展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作用機理更加明晰化,也為我們深刻理解科技發展和“法治”的關系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科技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作用機理
一、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一)現階段科技發展的現狀和特點
當代科技發展主要的趨勢,是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興起,表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呈現知識爆炸的現象。第二,科學技術創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大縮短。第三,各學科、各技術領域相互滲透、交叉和融合。第四,科學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密切結合。第五,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加快。第六,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
(二)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的趨勢
在《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現在世界科技發展有幾大趨勢:一是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將帶動眾多產業變革和創新;二是圍繞新能源、氣候變化、空間、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三是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四是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帶動形成龐大的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環保等產業。
當前,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
二、法治的基本內涵和本質屬性
(一)法治的基本內涵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于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
(二)中國古代社會對法治的理解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晏子春秋·諫上九》中有“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中有“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但這里的“法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
(三)現代的“法治思想”
一般認為,現代法治思想起源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在實證分析古希臘城邦制度基礎上提出,法治優于一人之治,法治代表理性統治并且內含著平等、自由、正義、善德等價值。西方學者對法治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在法治的基本內涵上還是存在許多共識:即法治不僅僅是一種治國方略,也是一種價值理念;它強調法律至上,反對特權,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要求國家的一切權力來源于法,而且必須依法行使。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基本含義與獨特作用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含義
黨的十五大報告在充分肯定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所取得成就基礎上,第一次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并隨之以憲法形式確定下來。黨的十八大把“法治”提升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說明黨已經充分認識到法治不僅僅是一種治國方略,也是一套成熟的價值思想體系。
(二)法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地位和獨特作用
法治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法治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載體,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障機制。
四、科技發展對社會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作用機理
(一)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角度分析科技發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作用機理
馬克思在唯物史觀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社會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才能改變自己的生產關系和一切社會關系。因此,我們要想改變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的發展,必須要發展生產力。由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現代化的法治體系也必然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必須要發揮好它的作用。只有在科學技術得到高速發展,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當代中國法治的基本功能才能得到完全實現。
(二)科技發展對社會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的具體作用機理
1.科技發展對于立法產生深刻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立法客觀性的重要支撐。隨著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約束性法律的數字化、指標化和標準化也日漸增多。法律中涉及的監管標準、客觀指標和數據的合理性需要科學技術知識給予基本的支撐。
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拓展了新的立法領域,導致了新法律的出現。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立法的效率。
2.科學技術提高了執法的效率和公平性
第一,計算機以及網絡技術的普及, 使得各執法機關逐步走向辦公自動化,同時也為執法機關提供了便捷的執法手段,使行政機關的辦事效率迅速提高。
第二,增加了執法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科學技術的應用也增加了執法機關執法的開放性,使執法技術更加公開化、合理化、法治化,增加了執法的透明度。
第三,促使執法系統科學化。
3.科學技術為司法的公開透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信息化建設推進了司法的公開公正。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以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廣泛用于司法審判,既推進了司法的公平正義,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4.科技發展也需要法治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也不斷給法治建設帶來新的挑戰。科技帶來的新產品或生產生活方式不斷給法律規范帶來了新的對象和挑戰。例如頻發的電信詐騙事件,使人們意識到現代信息、大數據給個人隱私帶來的挑戰;又如,根據藥物基因組學開發的個性化藥物與現行新藥臨床程序的沖突,新藥使用產生的法律風險在病患、醫師與藥廠之間的責任歸屬等。
科技發展需要法律規制。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在帶來人類社會財富增長和文明程度提高的同時,也會帶來慘痛的災難和損失,對社會倫理產生深刻的挑戰,構成人類文明的巨大障礙, 所以科技發展需要法律的規制和約束。
【參考文獻】
[1]張敏.法治是科技創新的保障[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5(9):11—12.
[2]徐清.科技進步、社會治理與法治的共生共進——“科技進步、社會治理與法治”研討會述評[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05).
[3]張吉豫.大數據時代中國司法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機遇——兼論大數據時代司法對法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需求[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6):52—61.
[4]方新.加強科技與法治融合,推動社會的公平正義[J].中國人大,2017(1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