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鵬
【摘 要】跨國環境污染事件一旦發生,其損害后果和影響程度都比較嚴重,確認國家責任是很有必要的。傳統國家責任理論不再完全適用于解決因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而造成的環境損害后果,需要新型國家責任發揮作用。本文通過介紹跨國環境污染的定義、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比較傳統國家責任與新型國家責任的區別,提出解決跨國環境污染損害的國家責任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跨國環境污染;國家責任;新型國家責任;措施
一、跨國環境污染概述
跨國界污染指污染的全部或局部的物質來源系在一國領土內,而對另一國的領土產生有害的后果。這個定義過于狹窄,1996年國際法委員會提交的《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條款(草案)》中跨國界污染的定義得到了一定的完善,跨界損害指在起源國以外的一國領土內或其管轄或控制下的其它地方造成的損害,不論與環境污染相關的各國是否毗連。對于草案規定的定義,包括了在一國領土范圍內進行的對其他國家、地區及國際公域產生損害的環境污染;同時還包括在一國主權控制下進行的對其他國家、地區及國際公域產生不利影響的環境污染。
跨國環境污染包括如大氣污染、海洋污染、核污染以及外空污染等等。跨國環境污染一旦發生,加害國會給受害國造成嚴重損害,侵犯其合法權益。每當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造成的損害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很難恢復的。在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彌補因跨國環境污染產生的損害后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預防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
二、國家責任的提出
(一)傳統國家責任
1、傳統國家責任的定義
根據傳統國際法,國家責任是指“國家就其國際不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國家責任。”可見傳統的國家責任有兩個構成要件,其一是由作為或者不作為構成的不法行為依國際法歸因于該國;其二是該國的國際不法行為違背了國家的國際義務。
2、傳統國家責任的不足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之間的交往和聯系日益密切,國家的合法活動都也有可能導致跨國環境污染損害發生。跨國環境污染更多是由一國的合法行為而非不法行為引起。國家合法行為活動,即國際法并不禁止的行為,是指國際條約或者國內法明確肯定國家擁有相關的權利,比如宇宙空間與核能源的開發利用等。
在解決因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產生的國家責任時,要考慮到更多國家的合法行為活動會造成跨國環境污染,并且有嚴重的損害性后果,傳統的國家責任理論不能再完全適用于解決相關的跨國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新型國家責任理論應運而生。
(二)新型國家責任
1、新型國家責任的定義
新型國家責任,即國際損害責任,具體為“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是指“國家因其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對域外包括他國以及國際公域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所應承擔的國家責任。”
1996年國際法委員會通過了《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家責任條款草案》,其中國際法上的“不加禁止”,包括兩種具體情形:其一是國際法上明文規定對此類行為不加限制或者禁止;其二是國際法上未明文規定對此類行為禁止,但也未明文規定允許此類行為的實施。
2、新型國家責任的重要性
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發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以及其他損害,依據傳統國際法理論不會產生國家責任,即不會追究日本的國家責任。然而從對核能的合法利用也可能會產生嚴重不利后果和國家審慎的態度考慮,必須要追究因國家合法行為而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損害的國家責任。
(三)傳統國家責任與新型國家責任的比較
傳統國家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歸責原則,無過失即無責任,強調國家主觀上有過錯或者過失,在這種前提下國家違背了其國際法義務,才有可能承擔國際法上的責任。新型國家責任的歸責原則是嚴格責任,即無過錯歸責原則,不再要求國家主觀上有過錯或者過失,只要求可歸因于一國的行為導致了跨國環境污染損害后果的實際發生或者具有足以產生損害后果發生的風險,必須要追究該國的國家責任。
三、解決跨國環境污染國家責任的措施
(一)國際社會應采取的措施
1、設立環境損害風險分擔與預防機制
國際相關組織設立環境損害風險分擔與預防機制,如在全球范圍內全面建立健全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當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發生后,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行為國家將其責任分攤于其他國家,便可迅速地向受害國家賠償損失。
2、健全國際仲裁和國際訴訟制度
由于國際仲裁和國際法院要求提起仲裁或訴訟的主體是國際法主體,而受跨國環境污染事件損害后果最直接影響的是受害國的自然人,要想及時有效地解決跨國環境污染事件,就要健全國際仲裁與國際訴訟制度,使受害的自然人能夠通過國際條約規定的相應途徑來尋求國際救濟。
3、完善相關的國際立法
僅靠國際軟文法來強制行為國家承擔環境損害的嚴格責任是不可行的,現今國際法領域中有關跨國環境污染的國家責任的法律普遍落后以及強制執行力度比較低等的問題,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關于解決跨國環境的國家責任的國家法律法規體系迫在眉睫。
(二)國家應承擔的義務
第一,國家應承擔不損害他國環境的義務。國家在自己主權范圍內實施環境活動,不致損害他國或者其他地區的環境。每一個國家在行使國家主權時,必須受到國際習慣法約束。
第二,國家應承擔緊急通知義務。加害國在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應及時地向相關受害國提供關于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的詳細數據報告。同時加害國應積極和受害國合作,共同治理環境污染。
第三,國家應承擔減少損害的義務。污染行為國家在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內,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做到減少污染損害的發生或者控制污染損害不致于進一步的擴大或惡化。減少損害的義務,也是污染行為國家的附隨義務。
第四,國家應承擔積極補救損失以及給付賠償義務。行為國家在污染損害事故發生后,積極對受害國進行補救損失以及給付賠償,這是行為國家的最主要的義務,是國家要承擔的主要責任。
(三)我國應對跨國環境污染的措施
1、作為加害國
首先要堅持及時通知原則。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中國作為加害國,應當及時通知受到環境污染的國家。其次要加強與環境污染受害國的溝通,共同研究防治技術。最后要積極接受國際援助。國際或者其他國家的物質或技術援助能夠幫助抑制和治理環境污染,也能夠減輕加害國承擔的巨大壓力。
2、作為受害國
第一要建立環境信息平臺。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不僅會影響到我國國內的生態環境,也有可能影響到我國國民的經濟利益。建立環境信息平臺,由國家公布與環境污染的詳細事項,使受害者充分了解信息,及時行使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
第二完善相應的國內法。各國應當依據其必須承擔的國際義務,來完善相應的國內立法,讓受害者由法律依據來提起跨國環境污染訴訟。只有這樣,當跨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具體受害者才能依據本國國內法律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
第三積極進行區際合作。當前解決跨國環境污染事件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國家之間積極進行區際合作。國家之間的區域環境合作,比各國之間的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合作,更能夠形成有效的環境合作的激勵機制,提高環境合作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召壯.從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看跨國核污染的國家責任 [D].中國海洋大學,2012.
[2]林燦鈴.論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家責任[J].比較法研究,2000.
[3]林燦鈴.國際法的“國家責任”之我見[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5(5).
[4]那力.“烏拉圭河紙漿廠案”判決在環境法上的意義[J].法學,2013(3).
[5]王安輝.淺論跨境環境污染的歸責原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