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優優
【摘 要】校園“裸貸”現象是伴隨著p2p金融借貸平臺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荒謬的現象。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分析校園”裸貸“現象,認為其實質是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也是一種人的”異化“現象和“物化”現象,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本質的輕視,只有人本質的復歸才能徹底根除這種現象。
【關鍵詞】校園“裸貸”;商品拜物教;異化;物化
“裸貸”是最近幾年新出現的一種民間貸款形式。它依托科學技術和信息網絡的發展,借助網絡貸款平臺的構建,主要針對消費需求較高的年輕女性。“裸貸”的門檻低,只需在進行借款時,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替代借條就可以貸到幾百到上千的款。最近幾年,隨著各種網絡貸款平臺的出現,“裸貸”現象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尤其是在2016年10GB的女大學生裸貸視屏和照片資料在網絡上流出,更是引發了各界對“裸貸”現象的深刻討論。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對校園“裸貸“現象做個分析。
一、“裸貸”現象的實質是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的分析表明,商品就使用價值來說,無論從它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需求的這個角度來考察,或者從它作為人類勞動的產品才具有這些屬性這個角度來考察,它都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很明顯,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按照對自己有用的方式來改變自然物質的形態。[1]馬克思首先明確了商品的神秘性質既不是來源于商品的使用價值, 也不是來源于價值規定的內容。“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 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 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 勞動產品成了商品, 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或社會的物。”[2] 正是商品形式本身產生了這種神秘性質; 是勞動的那些規定借以實現的生產者的關系, 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社會關系的形式;而人的社會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商品拜物教”之所以能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隱藏于單純的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是因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作為被人類勞動創造出的可以感性直觀的物,具有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價值,出讓物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成為很多人想獲取的東西,人們開始沉迷于物的世界無法自拔,想盡可能占有更多的有用的物,而沒有看到這些商品其實只是人類勞動的產物,跟所有勞動產品無異。
貨幣也是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是商品“競選”的產物。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在漫長的歷史中,金銀的特點隨著交換向廣度和深度拓展,使其占有了特殊商品的地位。商品世界分裂了,一邊是金(銀),一邊是其他一切商品。從此,金(銀)昂首挺胸作為“物中帝王”統治著一切商品并間接地支配著人。金(銀)成了貨幣,成了一般等價物。正是貨幣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屬性,使得人們對商品的癡迷轉移到對貨幣的癡迷,因為占有貨幣就意味著可以交換到任何商品。人們只知道錢能購買任何東西,于是就對貨幣盲目的崇拜,其實揭開貨幣神秘的面紗,貨幣只是一種商品罷了,只是人們勞動的產物,并沒有什么奇特的功能。
正是“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以及其所表現的消費主義和拜金主義,導致了現代社會的扭曲消費欲望和金錢觀念。年輕女性面對這琳瑯滿目的商品,對物的占有欲望被極大地刺激著,于是可以不管自身是否有經濟能力,拿著自身僅僅可以用來作為貸款抵押的“身體”資本來貸款消費,以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正是“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在當今的社會的體現。
二、“裸貸”現象是人的“異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勞動異化”論,這種異化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本身與勞動者相異化、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人與人的關系相異化。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尤其是在機器和大工業出現之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使勞動條件和勞動產品具有的與工人相獨立和相異化的形態,隨著機器的發展而發展成為全完的對立。[3]這種“異化”理論深刻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人的本性的喪失,人性的扭曲。當今市場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經濟的發展,物質條件的豐富,使得社會也開始出現了“異化”現象。這種“異化”可能跟馬克思所說的四個表現不太一樣,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人與人的本性的背離。
馬克思認為: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4]正是在這種社會最本質的活動和關系的異化中,社會的其他方面也發生了異化,消費主義和拜金主義甚囂塵上,金錢和物質享受成了人們追求的唯一目標,經濟上的成功成了衡量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許多人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高攀的房價,上漲的物價,超長的加班,兒女面臨的緊張教育資源等等。所有這些壓力已經造成人的“異化”,而且這種“異化”不僅僅局限于馬克思所說的四個方面,而在一個更大范圍內表現出來。不僅僅是勞動的人異化了,不勞動的人也異化了。就像“裸貸”現象所反映的,僅僅為了幾百、幾千元錢,就拿自己的裸照抵押貸款。而很多時候,這些錢不是急需的救命錢,只是為了滿足一時的物欲。可是,在這些人眼里,這一時的物欲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身體的價值。這難道不是人的異化嗎?在人們眼中,沒有真實完整的人了,只有每個人擁有的可換算成多少資本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個唯一的衡量標準,那就是金錢,除了金錢以外,人什么也不是。這難道不是人的異化嗎
三、“裸貸”現象是一種“物化”現象
在《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一文中,盧卡奇是這么來定義“物化”的,即“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5]。商品經濟作為“經濟的社會形態”這種社會本體論特征,對人的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6]人們的社會關系是以“物”為基礎的,社會生活普遍“物化”。一方面,人們瘋狂追求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人們最大限度的開發使用價值,以至于人自身也被開發,人本身也成了物。不僅人的特性、能力被物化,人的價值、人的勞動、人的精神也都物化了。整個社會,越來越不關注人的本質和真正使人之為人的東西,更多的是關注每個人在金錢度量上的有用性,比如最近流行的”顏值“一詞,每個人的相貌本是天生的,是區別于他人的一種特性,但是現在卻被量化為一定的“值”,有“顏值高”和“顏值低”只說,天生的相貌已然被物化“了。
“裸貸”現象所反映出來的正是這樣的一種“物化”現象,人成了物,人的活動成了商品。年輕的女孩拿著自己的“裸照”做抵押物去貸款,完全把自己的身體當成了一種可以帶來收益的東西。似乎人的所有東西都被貼上了是否能帶來利益的標簽,人不再是純粹的人,而是是否有價值的物的。這不正是“物化”理論在當今的反映嗎?
本文認為出現“裸貸”這種荒謬的現象,其本質是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當代一部人的“異化”和“物化”。這都體現了對人的本質的忽視和扭曲,細細想來,現代社會人們對人的本質的關注確實是越來越少,而更多的關注的、追求的都是一些外在的、與人相對立的東西。只有倡導人的本質的復歸,重新重視人之為人的東西,這個社會才會是真正適合人的社會。
【參考文獻】
[1][2][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88,89,497.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5]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50.
[6]楊魁森.物化的時代——論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