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玲
【摘 要】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會議是一次史無前例的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黨的全會,此次會議強調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推進法治城市的建設,特別是開放的城市,促進城市的良性發展,根據城市特征,在城市特征的基礎上,深刻的認識建設法治城市的重要,采用多種途徑來規范城市環境,推進國家法治建設。
【關鍵字】法治;開放型城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強調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對城市和國家良性發展有重要意義,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大舉措就是推進法治城市的建設,特別是開放性城市。因為開放城市是面向世界,內外結合,以經濟領域為主,社會環境配套都全方位開放的城市,這些開放城市作為國家引進技術、資金、管理和知識的窗口,通過輻射和擴散作用,帶動國家經濟發展,所以具有經濟發展快、對外聯系多、文化氛圍和人口素質都較高的特點。要作好開放型法治城市的建設,有這樣的幾個基本路徑:營造城市法治文化宣傳、完善地方法規、加快法治政府建設。
一、加強開放型城市法治宣傳。
依靠公民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建立良好的開放型城市的法治環境。習近平指出,“法律要發生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法律沒有信任感,認為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會。”
(一)有針對性的加強開放型城市法治宣傳,開展全面普法講座。有效的提高城市法治方面的意識,使城市有良好的法治環境,營造一個領導干部言必合法,行必守法;人民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讓法治思想根深蒂固,指導其依法治國。為了更加使宣傳行之有效,宣傳的內容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和工作,遵循開放型城市在新時代的規律特點,也可將不同對象群體進行細化分類,有針對性的宣傳,如:對象分別可以是黨員干部、普通群眾、青少年或公務人員等。細化對象有針對性宣傳可達到更有效的目的。
(二)開放型城市法治宣傳途徑可以運用各種網絡媒體。開放型城市特點就是面向世界,這些城市網絡媒體發達,如:電視、廣播、微信、微博、視頻播放器等。它們覆蓋面廣、傳遞迅速、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真實性強。法治宣傳過程中,媒體信息具有雙向傳遞性,媒體可以自主的選擇要宣傳的內容,接受者也可根據自身情況,自身需求進行選擇性的觀看。例如:2003年5月央視新聞頻道中就有一檔欄目《法治在線》,當時轟動一時的“馬家爵”重大法治案件,通過該節目報道,觀看對象了解到了事件真相,普及了民眾的法律知識,加強民眾防范自救能力。
二、完善地方性法規體系
法治建設要從基層開始,只有完善了地方性法規,才能達到有法可依的狀態。
(一)要滿足人民需求,服務人民。法律是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而法治是給公民以最充分的自由,是給政府以盡可能小的權力,所以法治社會的真諦在于:公民的權利必須加以保護,政府的權力必須得以限制。與此背離的就不是法治社會。而地方性法規則是小到個人的言行,大到國家的政體,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要正常良好有序的發展,只有符合人們的需求和利益,才能使人民擁護、信仰和尊重。
(二)必須符合各地的實際情況,才能因地制宜,保障法治建設順利的進行,滿足各地的地方特色。不同開放性城市的自身情況不同,如:交通、所處地域、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等各有不同的法治建設特點。
三、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法治政府是依照憲法和法律的產生而運作國家行政機關,這是一件關系到政府形象和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只有加快法治政府的自身建設和完善,才能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的推進開放型城市的法治建設。
(一)規范黨員干部行為。黨員干部是法治建設的核心主體,而法治建設的關鍵則是依法治權,治權的對象是行使權力的黨員干部,所以他們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可以起到關鍵推動,也可以起致命破壞的作用。所以全面依法治國就必須要從黨員干部抓起,使其發揮強大的正能量作用,只有他們自己遵法守法,才可以以身作則,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建設好開放型城市的法治建設。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職責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加強協調社會矛盾,做一個服務型的政府。服務型政府即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政府,接受人民的監督。政府的目標指向應該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只有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是合格的服務型政府。近來社會上頻頻出現“毒豆芽”、“墨汁粉條”“地溝油”等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案件,2017年04月中央人民政府網發布了關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地溝油”治理工作的意見”,可以看出,事件出現到最后政府發布相關處理意見,足以見得,政府部門做好了一個服務型政府應該做的,這樣解決了人民心中的難題,也使人民信任政府信仰法律的意識更明確。
開放型城市有自身獨特的特點,要做好法治建設,就必須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化,在憲法引領下,加強宣傳,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好與當地實情相匹配的地方性法規,創造科學、服務、特色的法治建設,推進法治建設的順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