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林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提升到戰略高度,村級公益事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本文試圖從如何做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更好地振興鄉村。希望對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起到一些借鑒意義。
【關鍵詞】一事一議;公益事業;鄉村振興
2009年廣德縣作為安徽省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二十個試點縣之一,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總結、提高,切實解決了一些廣大農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方面的問題,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帶來令人矚目的成績,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與贊許,得到了村、組干部的積極擁護與支持,同時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與贊賞。
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從事財政工作的我,按照桃州財政分局的分工,分管“一事一議”工作,從而有幸自始至終參與了我鎮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見證了“一事一議”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坎坷、曲折發展歷程。通過近十年來對“一事一議”工作的開展,尤其是2010年在全國基層財經干部培訓班上聆聽了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黃維健同志關于《建立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的專題講座,對做好這項工作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增添了信心。2011年10月12日,國務院綜改辦副主任黃維健同志帶領國家“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聯合調研組到桃州鎮調研,他們與村民代表進行座談,傾聽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并通過查閱項目資料、走訪農戶、查問村組干部、實地查看項目等形式,深入調研“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開展情況后,對我鎮的“一事一議”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十九大報告將鄉村振興提到戰略的高度,說明黨中央對鄉村振興的高度關切,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又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作為鄉村振興重要一環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好壞,事關振興鄉村大局,因此“一事一議”工作一定要結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扎實推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一事一議”工作要與時俱進,運用創新的思維,加強與全縣創建文明城市、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的有效銜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改進工作方法,撬動各類資金,調動多方力量,全力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
(一)正確認識村級公益事業,是村里必須做的。享受發展成果的是本村村民,受益也是本村村民,按照劉強同志“準公共”的觀點,應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契機,充分發揮主人翁的精神,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村民齊參與的積極性,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以解決群眾需求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為切入口,通過道路硬化工程、人飲工程、美化亮化工程、平安工程、改廁工程以及文化廣場等項目建設,村容潔化了,村道硬化了,家園美化了,全面提升了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
(二)積極拓寬思維,整合資金,化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資金不足的“瓶頸”問題。一是發揮“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整合交通、水利、農業及美好辦等建設鄉村項目資金,綜合利用,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應;二是加大宣傳力度,不拘形式,如設立榮譽榜等,鼓勵鄉賢、熱心公益事業的村民以及創業成功人士為“村內戶外”的公益建設慷慨解囊,引導社會各界捐資,提升公益建設能力。
(三)規范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行為。“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程是民生工程,也是最“接地氣”的工程,關系著群眾的信任感、滿意度和幸福感,務必為群眾知曉,受群眾監督,讓群眾放心。一是把好項目申報關,建立項目庫,讓農村居民事先知曉;二是嚴把招投標程序,鎮紀委全程跟蹤,防止暗箱操作;三是強化項目質量把控,打造精品,造福鄉里;四是把控好項目的驗收關、審計關,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現場驗收及第三方審計機構對項目全程審計;五是加強監管,以零容忍態度,嚴查發生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確保財政獎補資金安全并行之有效地用在公益事業建設上。
(四)建立維護機制,完善公益設施管護。十年來,“一事一議”建設項目量大面廣。設施使用的長短好壞,與設施的維護直接相關。建成后的維護工作由誰來抓?怎么抓?管護資金怎么來?如何使用?防止重建設,輕管護現象發生,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建立管護制度,明確職責,落實到人到項目,嚴格考評,獎罰分明,對造成重大過失的責任人及管護人嚴肅追責;加大管護資金的配套,項目建設與建成管護并舉,建立長效機制;其次激發廣大村民參與管護,投身設施管理工作的積極性,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個個都是管護員的良好氛圍。
(五)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注重培育“造血”功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工作,解決了出行難、環境差及村民休閑無去處等問題,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及農村人居環境,搭建了村、組干部服務農民群眾的橋梁紐帶。干群關系更加貼心,鄰里關系更加和睦,規劃好了美麗藍圖,但后續乏力堪憂。建設要錢,維護也要錢,怎么辦?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改變過去“撒胡椒面”做法,將“普惠制”轉為“特惠制”與“普惠制”相結合,不拘條條框框,集中資金打造特色村、觀光園和農村合作社,帶動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同時讓富裕起來的農戶反哺公益建設,使“一事一議”真正成為惠民生、順民意、得民心的惠民工程。
慎終于始,李克強總理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局。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十個手指彈鋼琴,以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抓手,運用“小資金”撬動農村面貌的“大變化”,激發農民朋友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與動力,提升農村居民生產生活質量,讓“宜居鄉村”建設煥發新光彩,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實施打下堅實基礎,不忘初心,為人民群眾謀福祉。
【參考文獻】
[1]以文化與旅游結合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思考[J]. 康輔.旅游縱覽(下半月). 2018(03)
[2]當代鄉村文化生活現狀及建設[J]. 丁成際.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14(08)
[3]社會主義新農村視野下的鄉村文化建設[J]. 劉翠.河北農業科學. 2010(01)
[4]SWOT視角下鄉村文化產業建設與發展的實例分析[J]. 吳道軍.商業時代. 2010(21)
[5]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李秀芳.農村經濟與科技. 2006(11)
[6]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要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J]. 卞靖.中國經貿導刊.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