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摘 要】隨著農業土地的流轉日益加快,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健康流轉,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社會穩定。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實現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分重要。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創新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土地流轉形式多種多樣,流轉速度非常快。農民與其他集體或個人進行農村土地交易的權利,也是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這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優化和配置農地資源,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農用地產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全面分析農地流轉的發展規律,加強對農地流轉的認識,使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加速土地流轉“無償變有償”的改革步伐
(一)如果流轉土地仍是經營糧油等傳統農作物,農戶要求取得全部流轉凈收益的,應予支持;
(二)如果流轉土地已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流轉費標準應由農戶與村委會平等協商、自愿約定,協商不成的,根據實際情況及有關政策予以確定;
(三)如果農戶只是要求村委會提高轉包金的,因涉及轉包合同關系,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不予支持。
當然,如果村委會確實從未向農戶支付流轉費,農戶要求確認該協議無效的,應予支持。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季節性強,基于保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考慮,農戶應取代村委會作為轉包合同的發包人,承繼轉包合同的權利義務。筆者建議,采取此種流轉方式的村委會應當就流轉費標準與農戶盡快進行協商,達成書面的補償協議,逐步實現向有償流轉的過渡。
二、提升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創新機制
(一)促進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農戶和土地流轉受讓方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交易主體,特別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種養殖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成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的重要力量,主導著土地流轉的發展規模和速度。所以,近兩年以來,我市把大力培育發展種田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載體放在農業工作的重要位置來抓。
(二)采取積極的土地流轉政策
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一級政府,必須確立支持土地流轉就是支持現代農業、推進鄉域經濟發展的觀念,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并對流出、流入方采取扶持鼓勵政策,對流入方按流入面積、種植作物給予相應的政策性補貼資金;對規模經營大戶,在信貸、保險、用電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大力扶持,以鞏固土地流轉成果。
(三)加強政府引導,著力政策推進
土地流轉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引導尤為重要。第一,以政策服務為中心,營造流轉氛圍。出臺專門文件,召開專門會議,全面宣傳貫徹黨中央土地政策,解除部分基層領導和群眾思想疑慮。第二,綜合規劃,選好發展項目。按照區域化、特色化、產業化思路,進行規模經營、集約經營規劃,著力招商引資。第三,強化組織協調,明確部門分工,專門機構管理,一條龍服務。
(四)做到“三個結合”
“三個結合”:一是土地流轉要和土地規模相結合。我們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糧食產量為目標按照政府引導、試點示范、穩步推進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地位,合理組織有效引導,以流轉促規模,以規模帶流轉,走出了土地良性流轉的路子,使農民真正流得出,流轉出土地的農民收入真正得到提高,減少土地糾紛的發生。二是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相結合。三是土地流轉要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土地流轉必須立足于大農業、大農機、大科技,才能使流轉出土地的農民收入增加。使農民土地土地流得出不發生土地糾紛。
(五)土地流轉要依法開展,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愿意
政府部門要積極宣傳、動員、引導和扶持,縣上要成立領導小組,組建辦事機構,賦于職能,并從資金、技術、人才、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鄉村兩級要大力宣傳動員,積極引導,先行開展示范試點,爭取得到農民認可,自愿進行流轉,不要全面鋪開,不能強行推進,更不能搞一刀切。
(六)要進一步建立與土地流轉相對應的保障機制
要加大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技術培訓,促使其向二、三產業轉移;通過短期、單項的實用技能培訓,幫助年齡較大、文化基礎較差的農戶成為有一技之長的農業技術能手;特別要完善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戶流轉土地的后顧之憂。
(七)土地所有主體、使用主體的權力被虛化,造成農民權益受侵害。
產權清晰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作的基本保證,然而,當前農村土地產權關系的權能較為混亂。首先是權屬不明確,造成權屬邊界模糊,現行的土地所有制結構是在1962年實行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上制定的(“三級”就是鄉(鎮)、村、組),但是,具體到每一塊土地,這塊土地歸這三級中的哪一級所有就比較模糊。其次是土地所有權主體的界定模糊,我國法律規定農村的土地歸集體組織所有,但是實際上,土地所有權的絕大部分均由國家行使與掌握,農村中的村集體在一定程度上充當的是國家與農民之間的“行政牽制機構”這樣一種尷尬的角色,這樣造成了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處于虛化的狀態。最后,農民土地使用權受到集體權力的覆蓋,現行的土地制度規定土地是集體所有、使用受農民支配這樣一種機制。但是由于缺乏農民對鄉(鎮)、村、組等“集體代表”的監督機制,使得基層政權及鄉(鎮)、村干部掌握了絕大部分的土地處置權。這樣,普通農民不僅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督,而且他們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往往受到侵犯,造成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權益缺乏保障。如一些地方政府的“家長制作風”盛行,行政方式的“拍腦袋”化,還有一些政府更是為其政績工程和自身利益進行權力尋租,官商資本相勾結等侵犯農民利益的情況時有發生。
(八)深化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
具體思路是:強化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最大限度地放活承包權和經營權。一是在外流勞動力較多、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的地方,要改變農戶分散承包土地的經營格局,允許集體將土地調整集中連片,向社會公開發包。二是將土地這一基本的生產要素商品化。家庭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農村土地在很大程度上有著生產資料和社會福利保障的雙重性質,從而形成土地平均分配的格局。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農民被推向了市場,土地的這一雙重性質應該隨之改變,要將土地作為商品價格化,即按不同等級確定土地的市場價格,按照價格規律實現土地的合理配置。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法律、生產經營、流轉形式、社保體系等方面的不斷完善,并依靠社會運轉體系多個環節加以配合,土地流轉定會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適應現代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發展要求,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發展模式的變革,這對于農業、農村、農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黎東升,劉小樂.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創新機制研究——基于政府干預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J].農村經濟,2016(02):34-38.
[2]龐亮.我國農村土地信托流轉機制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3.
[3]孫瑞玲.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的創新研究——在農村土地流轉現狀調查基礎上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8(0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