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建
【摘 要】脫貧攻堅是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民生工程,然而脫貧攻堅并不是一個新的命題,它是無數革命先輩披荊斬棘鋪道路和后繼領導集體、基層干部艱苦奮斗的結果。本文通過探索以洪學智將軍為代表的革命先輩的扶貧經驗,力圖探索出一些有益于當今脫貧攻堅任務的工作方法。
【關鍵詞】脫貧攻堅;扶貧;洪學智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時指出“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二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i近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6個國家級貧困縣集體摘帽,這是我國設定貧困縣31年以來首次實現貧困縣數量的凈減少;在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每年平均減貧1300萬人以上,在人類反貧困斗爭史上書寫了輝煌的篇章。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脫貧攻堅的成績并非是一朝一夕取得的。它是無數革命先輩披荊斬棘鋪道路和后繼領導集體、基層干部艱苦奮斗的結果。洪學智將軍就是老一輩革命家中的一員,他無時無刻不關注著革命老區的發展情況,竭盡全力改善革命老區的貧困狀況,傾盡心血為國家的扶貧脫貧工作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即使洪老將軍所做的這些脫貧扶貧工作大都在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不高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但他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一心為民的群眾情懷仍然能為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現實啟示。
一、洪學智扶貧工作的歷史背景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國務院成立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標志中國大規模扶貧工作的開始,也是以專門的扶貧機構抓扶貧工作進行持續時間較長的扶貧開發的開始。階段不同,貧困所呈現出的特點也是不盡相同。回顧洪老將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工作歷程,他在扶貧方面的工作無論是對貧困區域的關注上還是針對的扶貧類型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在不斷地變化著。縱觀洪學智的扶貧工作他的扶貧理念從救濟式扶貧轉變為資源開發式扶貧繼而發展到綠色生態扶貧階段,他的扶貧戰略也從開發式扶貧逐步過渡到綠色生態扶貧。
(一)體制改革型扶貧時期(1978年-1985年)
這一時期的體制改革主要是以改變土地經營制度的方式激發農民的勞動熱情,提高農民勞動積極性,從而達到解放了生產力,提高土地產出率的目的。同時,為打通解決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的出路,實施了農產品價格逐步放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等多項改革。這些改革惠及許多貧困人口,使貧困農民得以脫貧致富,農村極度貧困的現狀得以改善。在這種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洪學智為了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他的組織和號召下向各革命老區和邊遠山區輸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派遣醫療隊改善這些地區的醫療衛生條件,這一階段是洪學智救濟式扶貧理念的體現。
(二)大規模開發促脫貧時期(1986年-1993年)
體制改革為主的救濟式扶貧在短期內能夠極大調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積極,其缺點卻是難以為扶貧工作提供持久有力的動能。農村改革爆發的扶貧效應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進入了遞減期,尤其在那些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較差的區域,貧困問題仍然十分突出。1986年,全國范圍內確立了18個連片貧困區 ii,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一味地向這些連片貧困區實施救濟式扶貧政策,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其貧困現狀。洪學智在他的扶貧工作中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他的扶貧方式也開始了向資源開發式扶貧的轉變。他的主要構想是從解決“捧著金飯碗討飯”問題著手,“錢少要把事情辦好”。他主張把集中有限的扶貧資金重點放在連片貧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從而使連片貧困區富裕的資源得以開發和利用,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其快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三)綠色生態扶貧時期(1994年-2000年)
中國的扶貧開發以1994年3月《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公布實施為標志進入了扶貧新階段。這個時期貧困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國家重點扶持的592個貧困縣,分布在中西部的深山區、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地方病高發區以及水庫庫區,而且多為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iii。在全國扶貧工作新形勢下,洪學智的扶貧戰略也從開發利用資源向保護利用資源轉變,他所倡導的扶貧策略也更加綠色化、生態化,綠色發展型扶貧是他扶貧工作的又一新亮點。他在扶貧過程中并不是注重一時的政績對這些貧困地區的資源進行無節制的開發,二是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原則貫穿于整個扶貧工作中。
二、洪學智扶貧工作的具體舉措
全面建成小康,讓老區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解決的。為了老區人民“脫真貧,真脫貧”,洪老將軍帶領老區人民不懈奮斗,以他抓鐵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風,鼓足矢志不渝、久久為功的韌勁與戰天斗地、敢打敢拼的干勁,直面脫貧攻堅中的種種挑戰。
(一)醫療扶貧
故鄉金寨是洪學智一生牽掛的地方,這不僅是因為的出生地,更為重要的這是一塊被十多萬紅軍烈士鮮血染紅了的土地。1984年秋,洪學智從來京看望他的金寨縣領導那里了解到當地醫療條件落后,地方病十分嚴重,人民生活困難。金寨縣“兩地病”(地方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較多,流行嚴重,洪學智得知十分憂慮,他對家鄉的領導說:“一個家庭再富,也經不起一個病人的拖累。”于是,他及時向中央軍委反映,經與相關部門協商,軍隊和地方醫療機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大力支持金寨縣醫療衛生工作。洪學智從安徽金寨想到了其他革命老區,他指示總后衛生部向老區派出醫療隊支援衛生建設,為老區人民防病治病。不久,安徽金寨,湖北紅安,江西井岡山,山東沂蒙山等紅色老區都來了解放軍醫療隊。醫療隊深入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為老區人民醫傷治病,搶救病人,收治病人115萬人次,做手術四萬多例。
(二)經濟扶貧
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新中國成立后直到上世紀80年代,金寨的經濟還十分落后,甚至連溫飽都沒有解決,這讓洪學智痛心疾首。為了擺脫貧困,金寨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一個口號“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洪學智聽了以后,他說這個口號提得挺響亮,但是你這個多栽樹,栽什么樹,多少年以后才能長成材,才能有收益。以后,也指示應該多栽茶樹,桑樹,多栽經濟作物,還有板栗。金寨縣委縣政府按照洪學智的要求,號召全縣人民在山上大種經濟作物。如今,金寨的漫山遍野都是板栗,茶園,桑樹,金寨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板栗生產基地和六安瓜片茶葉的主產地。
洪學智關心家鄉水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1997年,寧西鐵路初步設計從岳西擦大別山而過,家鄉人得知這一消息,六安市領導到北京找到洪老,希望能以洪老的名義寫信給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爭取寧西鐵路能從六安經過。洪老聽后,一拍大腿說:“好啊,孫中山早年就有在大別山修鐵路的設想嘛,六安早就應該通鐵路了!”當即表示同意寫信。半個月后,有關方面改變原有設計線路的批文就下來了,六安有史以來第一次通上了鐵路。也是在洪學智將軍的關心和支持下,金寨縣先后修通了雙河至鐵沖的公路和黃畈至長嶺關的戰備公路。2003年,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前往東莞給他老人家祝壽。當談到家鄉人民期盼合肥至武漢高速公路能夠途經金寨時,老將軍又立即給國務院領導同志寫信,表達了家鄉人民期盼的急迫心情。如今,合武高速公路正在轟轟烈烈建設之中,金寨縣也將結束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三)教育扶貧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他就默默地帶動全家資助革命老區的貧困大學生,這在北京大學早已傳為佳話。1996年春節,洪學智把八名學生接到家中,親自給他們講話鼓勵他們給他們好學上進,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之后,又留他們吃飯,臨別,又一直把他們送到門口。如今,這八名大學生,早已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
洪學智將軍始終關注家鄉的教育事業。他每次回來,總是到家鄉的學校看望廣大師生,詢問山區教育教學情況。1997年5月,洪學智看到家鄉雙河職高教學條件簡陋后,積極協調,在他的親切關懷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恒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敬德先生捐資50萬元,省政府撥款20萬元,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籌資35萬元,為雙河職高建起一個集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圖書館、閱覽室于一體的綜合教學樓―敬德樓,洪學智將軍親自揮毫題寫樓名,并參加了揭牌儀式。全軍鄉是洪老戰斗過的地方,也是紅二十八軍三年游擊戰爭的戰場。到上世紀90年代,全鄉中小學仍是土墻瓦頂的危房。老將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在他聯系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天時公司董事長張勛賢先生慷慨捐助350萬元,建起了全軍鄉勛賢中學和勛賢小學,近千名師生從此可以在花園式校園里探求知識。
三、洪學智扶貧工作的現實啟示
洪學智的扶貧工作在如今看來其中諸多經驗仍未過時,對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有許多的借鑒意義。
(一)脫貧攻堅工作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無數的實踐告訴我們,扶貧主體生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以及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均離不開群眾的積極參與,否則一切再完美的工作計劃都是紙上空談。那么如何才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呢?洪學智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們:首先,要結合貧困村的地方實際,集合貧困戶的創業意愿,把選擇權交到貧困群眾的手里,選擇貧困群眾樂意干、見效快的產業項目木;其次,動員貧困群眾充分發揮本地自然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培育并發展特色致富產業,真正地把潛在的資源優勢逐步向經濟優勢轉化。
(二)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是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固然重要,但是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人才更關乎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長遠發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洪學智深知地方的真正發展還需注重教育的發展,所以他身體力行地支援著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提高貧困農民的整體素質關乎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根本和長遠。一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的普及力度,提高農村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二是盡可能多的組織貧困群眾參觀學習,同時加大宣傳力度,逐步轉變農民傳統陳舊觀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三是加大對農民特色種養技能的培訓力度,是每位農民都盡可能地成為各個行業的行家里手,從而提高農民的脫貧致富本領。
總之,洪學智的扶貧工作實踐啟示著我們脫貧攻堅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僅僅要著力于眼前的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完善農村基礎設,解決當前的突出難題,還要放眼未來,抓好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關鍵。
注釋:
i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
ii陳國階,等. 2003 中國山區發展報告 〔M〕. 商務印書館,2004. 250 -253.
iii沈茂英.中國農村扶貧發展歷程與扶貧戰略的綠色轉變研究.黨史縱覽,2015,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