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茜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制定大政方針政策的根本之指導思想。它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內容上既有許多共同之處,又有各自的特點。本文試圖通過從經濟發展思想、人本思想、生態思想等三個方向系統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繼承與創新。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創新
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支柱。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認真比較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原來教科書上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異同,歸納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其的繼承和創新,這對于我們更好的地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作用。
一、關于經濟發展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在繼承、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后逐漸形成的,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
馬克思在經典著作中從未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理論做出過科學的明確的界定,頂多只是描述社會主義制度的一些特征,譬如公有制,按勞分配等。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發展并創新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前,我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二)關于市場經濟理論
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是一個重大問題。馬克思指出:“在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前提下,單位勞動時間有計劃地分配著,體現在不同的勞動部門。只要社會占有了大部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會被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管理狀態將被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代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經典社會主義理論中,社會主義意味著消滅商品生產,實行計劃經濟。但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表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引入市場機制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三)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對馬克思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理論的堅持,也是對馬克思關于公有制理論的發展。馬克思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出發,揭示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然規律及其一般原理。馬克思沒有親眼看到和親身經歷這樣的變革過程,他所設想的未來社會只能是理想的、單一的公有制。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在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建立的,由于現實中生產力的差別以及社會階層的復雜性,我們國家不僅要考慮公有制的多樣性,還要考慮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的并存性。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對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是公有制理論的發展以及對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和相互促進理論的創新。
(四)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少集中在經濟領域,經濟體制改革任務遠遠沒有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抓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就會帶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
(五)關于經濟新常態的理論
2014年5月10日,習近平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此后,習近平多次強調,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習近平明確闡述了新常態的三個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新的經濟主體;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六)關于發展理念的新論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總結我國30多年改革發展經驗、科學分析國內國外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提出的面向未來的發展理念,是對中國及世界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等重大問題,進行的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深化和豐富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對于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關于人本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鑒了古希臘豐富的人文思想、文藝復興及其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本思想、三大空想社會主義對人的關注和德國古典哲學中的人文精神的基礎上,揭露了資本主義發展所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矛盾,在參加無產階級為實現自身解放而斗爭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馬克思的人本思想內涵包括: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和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為理論基礎的,而且強調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所決定,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宗旨與性質所決定,也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
三、關于生態思想的繼承與創新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然關系總和的統一。馬克思提到“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也表示,正確處理和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遵循生態規律,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視為人類面臨的兩大變革和兩大價值追求之一。他們指出:“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生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習近平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對新時代下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論述專題[M].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199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的講話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28/c1024-25072746.html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頁,第4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