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曉
【摘 要】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文通過對歷史上領導者因情蔽智的失敗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可以為新時代的領導者依法、合理的履職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領導者;者因情蔽智;履職;借鑒
領導者在一個組織中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履行特定的領導職能、掌握一定的權力、承擔某種領導責任,這就決定了在組織中領導者至關重要。領導者情感特征和表達方式對于單位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及單位事業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致領導者因情蔽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領導者自身能力不足、感情用事、與下級關系失衡是主要原因。被譽為中國式管理“圣典”的《孫子兵法》,在《火攻篇》中有“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的論述。這明確要求領導者要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心理防范能力;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感情用事,做決策時要因客觀情勢而變,不因主觀意愿而定。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文通過對歷史上領導者因情蔽智的失敗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可以為新時代的領導者依法、合理的履職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領導者因情蔽智歷史鏡鑒之一:工作的滿腔熱情嬗變為沖動型決策
領導者所具有的領導力的一個重要外顯特征是對工作的熱情和全情的投入。然而,對于剛履職的領導者來說,過度的熱情,迫切的想要工作成效易變成決策的一時沖動,給事業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
中國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十七歲即位,在位期間宋國境內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較大的發展,是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但與此同時,劉義隆在其統治期間,軍事上,承其父劉裕北伐政策,但都因行事不切實際,指導戰爭的戰略策略有誤,而以失敗告終。公元452年,劉義隆第三次北伐,在戰前并未采納將領劉興祖獻攻伐河北之策,一意孤行,只望收復河南失土,未有長遠打算,最終不僅是無功而返,還招致北魏的大舉反攻,致使國力大損,埋下了亡國的伏筆。為《資治通鑒》作注的胡三省為此注曰:“劉興祖之言,上策也;上策,非命世之英不可行”;呂思勉先生也對劉義隆的失敗而感到惋惜,認為:“欲攻代北,非以河北及關中為根據不可。……宋之君臣,恢復之壯志空存,而于生聚教訓之謀,則迄未嘗及。……宋之君臣不度德、量力,而好輕舉如此,安得不喪敗哉?此以遠計言之也”。劉義隆軍事上的失敗正是好大喜功,急于完成亡父之志而未能及時汲取前兩次爭奪黃河南岸無功而返的教訓所致。
中國共產黨早期,黨的領導人雖富有蓬勃的革命朝氣,但因缺乏足夠的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缺少成熟的領導藝術,致使黨自身和中國革命事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一段時期內,出于對國民黨屠殺政策的憤怒,黨內普遍存在著一種急躁拼命的情緒,先后出現了“左”傾盲動錯誤、“左”傾冒險錯誤。在革命形勢轉入低潮的情況下,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在共產國際“左”傾錯誤理論的指導下制定通過了“實行全國武裝暴動的總策略”以及與之相配合的一系列過左的政策。這些不切實際的政策使黨在發動罷工、暴動的地區一度嚴重脫離群眾,削弱了革命力量。這次錯誤在全國范圍的實際工作中直到1928年4月才基本停止。在隨后的兩年多時間內,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奮斗逐步從及其嚴重的困境中擺脫出來,革命事業開始走向復興。但不能否認的是,敵強我弱的形勢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好轉,中共中央的一些領導人看到形式發生一些有利于革命的變化,加之共產國際的“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頭腦發熱,逐漸形成“左”傾冒險錯誤。當時,負責中央工作的李立三提出了一些比較系統的錯誤主張,并且制定了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這些錯誤使黨和革命事業遭受嚴重的損失。在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形成和推行過程中,黨內一些干部曾因批評和抵制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
不論是宋文帝劉義隆急于完成父親多年來未完成的大業而盲目出兵導致大敗,還是中共領導人急于扭轉革命形勢所犯的“左”傾錯誤致使黨的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這些事實均說明了領導者因情蔽智的嚴重危害。由此可見,在一個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的人除了要有對工作的激情外,更需要有隨勢而變的能力,遇事保持頭腦清醒和政治定力,不能因沖動決策,避免因感情用事做出錯誤的決定。
二、領導者因情蔽智歷史鏡鑒之二:與下屬私人感情演變為工作上的言聽計從
領導者如何保持與下屬的正確的距離,也是領導者因情蔽智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就領導者而言,這種正確的距離具有兩個維度:工作中的上下級關系和生活中的私人人際關系。作為領導者要防止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作為領導者個體有可能將在工作中對下屬的信任和信賴發展為在工作之余交往的過從甚密;二是在生活中的頻繁交往使得領導和下屬易將私人感情帶到工作中,逐漸變為領導者對下屬具體行為的干涉和下屬直接對領導者的決策進行干預,左右領導意志。其中,下屬對領導者的干涉這極易導致領導者在做決策前不能實事求是而出現客觀公允上的偏失。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宦官專權是一大特色,宦官本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家族役使的官員,但因長期在皇帝身邊,日夜侍奉,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近權力中心;有些皇帝從小到大的日常起居、封建禮儀儀式的學習以及日后的登基都由宦官負責或是參與,極易與其建立親密關系,皇帝出于加強中央集權之需,將自己手中的權利賦予一部分給宦官,讓他們去干預朝政,長此以往,宦官逐漸操縱軍政大權,形成專權局面。最終,發展成一股腐朽的政治勢力集團,左右朝政,危害社會。唐朝玄宗統治期間,宦官高力士累有功勛深得玄宗信任,每有四方進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后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玄宗常說“力士應承于前,我歇息才安穩”,玄宗對高力士的寵信使其權傾朝野,眾人欲求依附,竭誠盡力者頗多,如宇文融、李林甫、蓋嘉運等皆因此而或將相高位。宇文融在職期間,玩弄權術,擾亂朝廷紀法,這都與高力士引薦有關。
所以領導者要維持與下屬之間必要的距離,把握與下屬交往的親疏遠近關系,在與下級溝通中要互相尊重,情理結合,公私分明。與下屬的情感交流要有基本的界限,遵守基本的原則,堅決杜絕將自己手中的權利用于與下屬私人感情之間交換的“情權交易”。
三、領導者因情蔽智歷史鏡鑒之二:慎用公權演變任性用權
在一些情況下,工作中的上下級關系的形成先于較之更為親密的生活中的伙伴關系而出現,人們往往將在生活中的某種聯系逐漸發展為工作中的正式關系。這樣的優點在于二人可以在將生活中的某些默契用于工作中,工作質量更高、效率更快。但若不能明確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關系讓人津津樂道,其中,劉備關羽的關系在《三國志·魏志·劉曄傳》中有這樣的描述“義為君臣,恩若父子”。公元219年年末,在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襄樊地區之際,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公元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決定出兵東吳,史稱夷陵之戰。這場戰役是在劉備稱帝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發起的,蜀國文臣武將都因時間太短,準備不足反對攻打東吳,并且蜀國當時主要的威脅來自曹魏,并非在吳,在《資治通鑒》中對夷陵之戰記載說“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翊軍將軍趙云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群臣諫者甚眾,漢主皆不聽”。劉備一意孤行,執意為關羽報仇而發起對東吳的討伐,將個人私仇置于國家利益至上,落得“國之精銳,盡于夷陵”的慘痛結局。
中國古代不乏有像劉關一樣的上下級關系,他們雖為上下級但卻是兄弟,現如今有些領導者與下級稱兄道弟,交往過密,逐漸演變為團團伙伙,領導者為給朋友下級搞所謂的特殊,運用手中的權利和所處的領導地位作出不利于大局的錯誤決策。因此,對于領導者而言,要妥善處理這種特殊的上下級關系,要明確劃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