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良淵
【摘 要】本文的研究內容是明確社區化理念概念并深度剖析社區化理念,通過提出社區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應用,進而提高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的合理性。通過本文的研究得知,社區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區規劃的應用可以從社會體系結構組織、社會交通組織、社會公共空間組織三個方面入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地產設計人員有所啟發。
【關鍵詞】社區化理念;城市居住區;城市規劃
社區化是一個將社區規劃方法運用到城市規劃中的科學理念,其宗旨為解決當前城市社會問題,提高居民幸福指數。通過將社區化理念引入到城市居住區規劃當中,不僅能夠讓社區規劃理念在城市居住區規劃當中有所體現,同時還能在城市規劃當中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诖?,本文的研究不僅對提高社區化理念在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應用水平具有理論意義,同時還對提高我國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區化理念
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流入,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并且伴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在不斷改善,生活品味和需求也在逐漸上升。由此背景下,我國城市居住區的規劃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其弊端,城市社會分階化嚴重,居住區隔離現象嚴重,并且社區設計缺乏對特殊群體的人性關懷,居住區內缺乏關于社交場所的設計等問題都是嚴重影響我國城市居住區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1]。而應用社區化概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存在于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的種種問題,其在思維上,具有集經濟、社會、環境為一體的綜合社區規劃思維模式,因此,社區化規劃更趨向于綜合考慮規劃不同階級、不同類型的住戶及其配套設備,并且社區化理念會將傳統的用地規模概念和公共基礎設施劃分轉變為對社區活動組織及服務范圍劃分。
二、社區化理念剖析
(一)社區階層劃分
在我國城市社會生態學觀點及社會區域空間范圍理念中,具有行政意義的普查區是社區劃分的最小單位,在進行社區階級劃分時,既需要將社區劃分范圍和居民心中認可的社區范圍相統一,體現出人文思想,又需要將居民居住內容實體和社會成員的社會關系作為劃分依據。因此,在進行社區階級劃分時,應考慮到城市間干道的主次關系及自然地理位置,將其作為進行人口規模及公共基礎設施配置劃分的重要參考依據,并且要融入對地域感的考慮,在符合當地社區組織行政管轄范圍的情況下,對城市居住區用地進行多階層劃分,明確社區之間的秩序及關系,構建出合理的城市居住區空間結構體系。
(二)社區資源劃分
進行社區資源的劃分時需要充分滿足不同階層居民對社會生活空間的需求,將城市的多功能符合理念體現在社區資源規劃當中,其中不僅需要對多類型住宅及居民生活多樣性有所體現,還應提供相應的居民創業空間,也就是所謂的商業門市房,追求將工作和生活相平衡[2]。在進行基于社區化理念的城市資源劃分時,要充分考慮要城市規劃目標中的精神功能,在滿足居民物質功能的前提下,還需要為居民提供相應的社會交往,讓居民具有較高的社會參與度等,讓城市居住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適宜居住單元。
(三)社區尺度劃分
社區化理念為我國城市居住區尺度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在進行城市規劃時,不能完全按照發達國家的社區規劃尺度進行規劃,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基礎,包括人口和收入等。當前我國的居住區規模規劃參考還是以《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為主的,在保證居民的最低生存空間容忍度的基礎上,為居民營造出適宜“點頭面交”尺度的社交空間場所,保證社區空間的舒適度及可行性,增進居民日常生活與城市之間的親密度。
三、社區化理念在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應用
(一)社會體系結構組織
社會體系結構組織是顯示不同階級、不同類型社會群體居住空間的社區化規劃方法,反應出城市整體生活質量水平[3]。隨著社會構架的轉型,小區域格局發展成為社會整體的發展趨勢,未來城市居民社會街道辦事處將充分發揮出其行政功能及社區自治功能,結合居民心理認同社區范圍、景觀長廊、城市街道,形成不同階級類型的社區結構體系,通過提高社區綜合資源利用率,加強社區的網絡通訊程度,完善社區服務體系。
以合肥市大圩新市鎮南區為例,該區域的傳統居住區規劃結構是按照三級劃分,分別是居住區、居住小區、居住組團。而在大圩新市鎮南新區進行重新土地利用規劃,在對山水格局、生態河流等進行充分考慮的情況下,對城市總體結構及輪廓進行宏觀組織,確定編制社區的空間范圍及布局,按照街道社區等級和居民類型進行合理劃分,保證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并將該區域劃分為6個街區、95個街道,制定出街道的細則和地界分圖,對各個塊地的建筑特色、造型等進行了彈性控制。實行社區化理念規劃后的鎮安新社區體系結構組織具有以下優點:提高居民社區規劃的可達性、避免居民區行政區域錯亂、使社區組織得到充分利用、有助于展開社區服務、便于社區管理。
(二)社會交通組織
伴隨著城市機動化特點的日益體現,居民在出行方式的選擇上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交通工具,而是針對不同的地區具有多種選擇。居民社區應進行小尺度城市空間設計,形成社區空間自成一體但是又相互聯系交換的交通方式,增設更多的公交站在城市主次干道,增加居民接近公交站的機會[4]。在城市支路主要以自行車及步行作為主要出行方式,進而串聯起整個城市空間。與傳統城市規劃中,通過公交路線將城市分成環繞空間等手段實現人車分離,相比之下的社區化理念交通組織規劃具有極強的容錯率,能夠更便捷地實現交通方式的銜接,提高了居民進行出行的頻率和機會,體現出城市居住區規劃的公正性。
(三)社會公共空間組織
居民進行日常交往的主要手段就是公共空間,居住區公共空間需要綜合考慮多層次要素,盡可能增加半公共空間的數量,完善整體公共空間的層次關系,利用城市道路將公共空間進行串聯,提高居民社區公共空間之間的通達性。在傳統居住區規劃當中,居民小區采用封閉式圍墻管理,削弱了居民之間的交流,使居民的交往活動受到限制[5]。而社區化理念下的城市居民居住區規劃能夠激發人們參與社區交往活動的積極性,如跳廣場舞、唱歌會、下象棋等。為居民提供進行社會交往的機會,能夠增添城市活力,有助于營造社區歸屬感,增強社區的可識別度。
四、結論
本文的研究是滿足提高城市居住區規劃合理性的需要,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社區化剖析理念:社區階層劃分、社區資源劃分、社區尺度劃分。并且本文針對此提出以下幾點社區化理念應用:社會體系結構組織、社會交通組織、社會公共空間組織。社區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區規劃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綜合工程,這需要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以及相關地產設計人員的配合,才能使社區化規劃理念更好地體現在城市居民區規劃當中。
【參考文獻】
[1]李慧娟.高校學生宿舍社區化管理模式的探索[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7,33(05):114-116.
[2]李振宇,孫淼.長三角地區“城中廠”的社區化更新技術體系研究導論[J].建筑學報,2017,26(08):82-88.
[3]常建勇,李水金.城鄉結合部“封閉式社區化管理”的困境及治理途徑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7,35(08):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