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靜 馮華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持續提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作為人民生活與生產必不可少的工具,計量產業發展迅速,并被廣泛運用于建筑、交通、通訊等諸多行業。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計量行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現行的于1986年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逐漸顯露出其不足之處。因此,為了幫助我國市場經濟科學化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我國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完善我國計量產業的法規體系勢在必行。
【關鍵詞】計量技術;市場經濟轉型;法規體系
在中國人民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我國首次將綠色、開放、共享、協調與創新納入我國“十三五”規劃,并列為我國未來幾年的我國發展的重要五大理念。近些年,受各種國內外不利因素影響,世界經濟發展態勢令人擔憂,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并呈現出傳統產業發展遲緩、經濟結構亟需調整的狀態,且年代久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因此,制定完善的計量法規體系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
一、計量研究的背景和現狀
1.研究背景
“計量”這一專業術語是近現代科學發展的產物,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存在的時間并不長,但在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過程中,原始人類就意識到了計量的重要性,并將自身以及一些常見的物品作為計量的工具,如手臂、樹葉、石塊等等。秦始皇在統一了六國后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度量制度,這為我國天文、樂律與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計量”一詞于1953年開始在我國使用。在法律領域,我國將計量所涉及的諸多單位、標準與量值以嚴謹的法律條文制定下來,使社會形成較為科學并被廣泛使用的一種規范制度。
目前,1986年起施行的《中國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為我國的與計量技術相關的較為完善的成文法律。此外,我國國務院、各級地方政府也制定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相配套的計量法規、制度與各種規范性文件,有些行業也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制定了一些為各相關企業普遍接受的行業規范與計量制度。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與行業標準有效加強了我國國家計量管理、統一我國計量單位的可靠度,并在保障我國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環保監測、能源管理等諸多測量相關的行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研究現狀
自正式頒布施行至今,《中國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于2009年、2013年以及2015年進行了3次修改,但每次修改變化幅度都不大,均呈現出“蜻蜓點水”之態。最近的一次修正也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國近些年“簡政放權”制度的有效實行而進行的部分政府職能的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內外的經濟發展格局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已經無法滿足我國現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傳統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計量合理、完善法規體系需求急迫。
二、計量技術法規體系弊端產生的原因
1.計量法規“滯后性”嚴重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高精確度、高準確度、實踐綜合能力強悍的智能儀器如雨后春筍版不斷涌現出來,然而相關國家與地方計量技術規范的更新速度卻跟不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阻礙了科學技術與相關的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在實際生產生活,這一情況具體表現為,某些計量單位使用了新式的檢測設備,為了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針對某些國家還為制定相關鑒定規范與法規的計量技術,計量單位自行編纂相關計量規范并出具配套的鑒定證書。這一現實狀況顯然與我國的《計量法》相沖突。《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及地方的相關計量檢定正式流程應該交由國務院以及省人民政府制定相關進行統一規定。此外,由于“簡政放權”政策的實行,各類計量審批相關的權利很多也交給各級地方政府,然而相關的計量技術規范制定規程的審批監督制度卻沒有跟上,這一現實狀況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各類計量制度混亂的現實情況。
2.計量機構“行政化”突出
現階段,我國合法的計量技術相關機構多為行政類事業性單位,企業性質的市場類計量檢定機構發展較為遲緩。長期以來,我國計量行業多以“行政化”的手段為各級政府提供計量監督服務,卻忽視了各類企業及相關經濟組織在經貿交流中提供產品的規范性作用。這種過分“行政化”的計量技術法規,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國家計量法規體系的彈性,并對市場活力衰減產生了不利影響。
3.法規體系“器具化”明顯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計量以不再限制于“器具”的范疇,而擴展到與人民利益更加相關的商品與服務的質量與安全。然而,我國現行的計量相關成文法律、國務院與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的配套政策、法規文件僅僅局限于圍繞器具的鑒定與管理。這一現實狀況足以反映出現行《計量法》的歷史局限性。
三、完善計量技術法規體系構建
1.準確定位,明確權責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正在實行“簡政放權”的制度改革。面對這一歷史發展的新契機,計量相關法規也積極改革、與時俱進,明確計量相關單位的職責,統一計量單位、規范計量檢定規程以及完善配套的監督審批制度。具體而言,就是在明確政府的指導地位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市場在計量技術與相關法規體系發展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從而積極適應我國社會與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2.梳理計量領域,重整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格局的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制定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顯然已經落后與時代發展的節奏,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計量技術相關行業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計量行業也發生了一些法律規定以外的擴張,并衍生出一些新的計量檢定規程與相關計量標準。面對這一現實情況,政府職能部門應該積極組織專家學者修訂計量相關的法律規范,并對其進行分類分級管理。
3.建立計量數據管理平臺,促進信息流動
計量技術設計領域十分廣泛,我國幅員遼闊,中央以及各級地方政府在針對的各種新式檢測產品進行計量檢定的過程中會產生出各種不同的計量檢定規程與標準。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阻礙計量領域發展的現實問題,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建立覆蓋面廣的計量技術法律規范的管理平臺,充分促進各級各地政府之間的交流。
四、結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與生產對廣泛應用計量技術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國家的計量技術相關法規體系對規范計量標準、保證計量檢定流程規范化與計量單位統一、促進各類計量技術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于1986年起施行,并于2009年、2013年以及2015年進行了3次小幅度修改,這一成文法律以及國務院、各級地方政府制定的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文件是我國現今計量技術統一規范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計量合理、完善法規體系需求急迫。我國計量技術法規體系弊端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計量法規“滯后性”嚴重、計量機構“行政化”突出以及法規體系“器具化”明顯三點。本文針對完善計量技術法規體系構建提出了三點舉措:準確定位、明確權責,梳理計量領域、重整法律法規,建立計量數據管理平臺、促進信息流動。
【參考文獻】
[1]陳怡君.淺談省級計量技術機構的技術法規控制與管理[J].工業計量,2015,25(S1):126-129.
[2]李愛偉.計量技術法規建設的理論探討[J].中國計量,2008(03):14-15.
[3]盛佃清.我國計量技術法規現存的問題與對策剖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04):105-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