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靜
【摘 要】柯爾施清晰地向我們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質、哲學基拙及其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質。重溫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觀對于我們今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
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質
(一)馬克思主義的內涵
在柯爾施看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時代真正的社會科學”:馬克思以黑格爾哲學為出發點,在17. 18世紀資產階級大革命和19世紀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基礎上,通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分析和推進,創建了既是關于資產階級社會的理論又是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新的、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的社會科學,其主要內容是對政治經濟學的唯物主義批判以及所謂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理論,而這些理論研究所服從的偉大目的則是實際地參與歷史運動。
馬克思之研究政治經濟學是《萊茵報》時期的社會經歷所導致的對黑格爾法哲學研究的結果。柯爾施強調的是:在思想史上,黑格爾第一次將市民社會即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研究置于切實確證的基礎之上,但他把國家置于市民社會之上以期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批判”而達到與現實的“和解”,這樣就使自己成了現存制度及其在當時范圍狹小的普魯士國家內溫和進步的頌揚者;與此相對,馬克思以黑格爾所提供的市民社會理論為出發點,但從黑格爾的模式中抹掉了國家的觀念,而代之以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和社會主義革命而達到所謂“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馬克思的社會科學因此而成為理論上批判的和實踐上革命的科學。[1]
(二)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社會革命理論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觀
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一書中,柯爾施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本質。它們是: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無產階級的革命階級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他指出馬克思主義體系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理論表現,德國唯心主義哲學是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理論表現,那么,它們必然就像在社會政治實踐領域里,作為一個階級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處于聯系中。柯爾施指出,當我們把上述四種不同趨勢作為一個歷史過程的四種要素來把握的時候,“便使我們能夠理解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論上系統闡述的新科學的真正本質,這一科學構成了無產階級獨立的革命運動的一般表現形式”[2]。
柯爾施對第二國際的庸俗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也表現了他的革命馬克思主義觀。他指出,社會民主黨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們所理解和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統一的關于社會革命的一般理論變成了沒有任何革命結果的純粹的理論批判。他說,像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哥達綱領》(1875年)和《愛爾福特綱領》(1891年)這樣一些文件,就是只在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提出全面的改良主義要求,而“沒有包含哪怕一點真正唯物主義的和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原則”。[3]
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質
(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
《卡爾·馬克思》在論及李嘉圖的思想史位置時候曾經順便指出過,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和李嘉圖的經濟學體系都是處于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保守性的分界點上。《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只把這種哲學和現實之間的辯證關系理解為黑格爾哲學的本質內容,但由此出發,柯爾施既討論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又論證了它的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質,從而成就了一種迄至今日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平實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觀。
柯爾施把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和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無產階級的革命階級運動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密切聯系在一起,并由此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科學的真正本質即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般理論形式,但它毫無疑問是從最先進的革命的資產階級唯心主義體系即黑格爾體系中產生出來的。
柯爾施指出,對哲學的克服和消除不能通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次思想上的行動而一勞永逸地完成,要達到廢除哲學的最終目的必須同時廢除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資產階級的國家等等;而這也就意味著,這種克服與消除不單純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馬克思主義者、甚至全體無產階級說的,而是對全體人類說的;而且,它還是一個非常漫長和非常艱巨的、要經過諸多完全不同的階段而展開的革命過程,而只要這一過程并未達到它的最終目的,那么,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的關系問題就依然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中最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二)實踐哲學思想視野下的意識形態與哲學的關系問題
柯爾施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德國古典哲學,這一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意識形態表現并未退場,而是轉變成了一種新的科學,這種科學以后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般表現而出現在觀念的歷史上。這就是最早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40年代發現和系統論述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柯爾施看來,哲學的根本原則是理論和實踐的總體性統一的原則。“依據這一總體性原則,哲學不僅可以存在于純粹的觀念體系之中,更可以存活于具體理論和社會實踐之中,成為理論和實踐的內在的本質精神。
柯爾施認為:“真正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可能不認為哲學意識形態,或者一般的意識形態是一般的社會—歷史現實的一個實在的組成部分—即一個必須在唯物主義理論中把握住并由唯物主義實踐消滅的現實部分。因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對當前社會的一切關系和觀念,毫無例外地從它們與一定的歷史時代和特殊的、表明這個時代特性的社會形式的現實聯系中去理解”;同時,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也意識到“自身是作為歷史的產物,同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的社會階級有著現實的聯系”。[4]
三、對庸俗馬克思主義進行批判
在對“庸俗馬克思主義”的急進討伐中,柯爾施把矛頭直指第二國際領袖們的所謂正統觀點亦即一種“反哲學的、科學實證主義的觀點”。當柯爾施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試圖重新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的方面時,他又訴諸辯證法對馬克思主義來說的本質重要性或決定意義,訴諸馬克思與黑格爾的直接銜撬并以此來拒斥費爾巴哈在基礎闡釋中的優先地位。問題的核心表現為:是革命的辯證法,還是抽象的唯物主義?是實踐批判的行動,還是純粹客觀的觀察?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志還是實證中立的知性科學?
柯爾施以一種尖銳的方式指出:那種十足的費爾巴哈式的方法在于把全部意識形態表象歸結為它們的物質的和世俗的核心;但若滿足于這一點,則這種方法就是抽象的和非辯證法的。不僅如此,更加重要的是正是由于這種理論方法是抽象的和非辯證法熱所以真正說來,它還完全是“非唯物主義的”和“非科學的”—在馬克思所確定的原則立場上是非唯物主義的和非科學的。柯爾施明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立場了解為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并使之對立于“抽象的唯物主義”方法而后者正是“費爾巴哈式的”并在庸俗馬克思主義那里得到突出表現的基本立場。
【參考文獻】
[1]王福生.重溫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觀[J].社會科學研究,2014(1):2.
[2][3]卡爾·柯爾施. 馬克思主義和哲學[M],重慶出版社,1989:13-14,28.
[4]張秀琴. 哲學“幻想”、意識形態“常識”與政治“實踐”—葛蘭西、柯爾施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比較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