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

【摘 要】高等院校對學生學情狀況的采集和分析,實現了對高等教育的質量觀的物化,通過構建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因素,對學習生涯過程中自我感知、評價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提供決策依據。
【關鍵詞】學情分析;高等教育質量觀;培養質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已經到來,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掌握學生自大學入學到畢業整個培養過程的相關情況,從多維視角掌握、研究學生的學情狀況,是高校亟需建立的“大數據”,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
一、國內外學情研究現狀
20世紀70年代,美國高等教育出現了招生數量擴張、畢業生質量下降等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美國各高校開始應用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對高等教育進行評估,這個時期的評估方法是根據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來評估學習質量[1],其中的直接評估主要由各類課程成績組成,間接評估則考察了學生的學習檔案、作業及學生、校友及用人單位的自我報告等材料[2]。經過20多年的發展,美國己經開發了多種高校教學評價方式,其中基于輸入指標的調查工具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所的調查項目(CIRP-FS);印第安納大學研究規劃中心針對新生期望的大學生期望問卷調查(CSXQ)和新生學習性投入調査(BCSSE)。基于過程階段的調查工具有:印第安那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大學生參與度調查(NSSE)和大學生經驗問卷調查(CSEQ),加州大學伯克利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針對研究型大學的學生就讀經驗調查(SERU),以及學生學習性投入的教師調査(FSSE)、社區學院學生學習投入調查(CCSSE)、大學生學習評價(CLA)、大學學術能力評價(CAAP)等。基于輸出階段的問卷調查工具有:彼得森公司針對畢業生個人價值發展的大學生結果調查(CRS)和美國高等教育管理中心針對校友個人發展測量學校效益的綜合性校友評價問卷調查(CAAS)[3]。
2009年清華大學首先引入NSSE并進行了漢化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也先后加入了SERU調查聯盟。北京大學研究主要包括院校組織特征、學生特征、院校組織方法、學生學業參與等。廈門大學開展只針對國內“985工程”高校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學習成果評估指標采用能力提升及修養達成評估,包括對科研能力與專業素養、公民素養與人際交往能力及表達能力的測量[4]。中山大學的學情調查指標主要包括“生源情況、學校學習資源供給、學生與學校融合、學生學習的投入、學生成果以及學校成果”等六個維度[5]。
二、學情研究指標體系
學情評估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對某個時期的學習進展的看法,調查結果作為間接證據,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育增量情況(表1)。
基于輸入指標的調查主要針對新生人口統計學和態度有關的信息,基于過程階段的調查主要針對全年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程度、能力提升程度及對學校的滿意度等,基于輸出指標的調查主要針對畢業生個人發展和職業發展等內容。除了這些內容外,師生滿意度、學生社群參與、大學生發展的項目和服務等也是學情指標中的關鍵因素。學情研究的重點在于理論支撐、動態評價和細化研究,三類指標體系在針對各自調查對象方面都有很好的針對性,但也有各自的問題和局限性,如三類指標都是學生自我反饋的問卷形式,較少調研到家長、教師、用人單位等教學成果利益相關方,而主要是學生的自主反饋,所以在深化學情分析反饋時,目標會較為單一和局限。
三、學情研究把握重點
學生學情分析是針對學生自我成長及學習收獲的物化研究,主要分析重點是學生認知情況和教育增值情況,整個過程應該是動態的,并且能夠通過當前分析結果指導教學管理相關環節。本文認為一套完整的學情調查研究,應該從以下方向進行把握:
1、注重過程,建立動態評價機制和數據庫支撐,完整全學涯評價
以往的學情分析大多是截取橫斷面數據,即某一時刻的學生學情情況分析,這種調查是通過前后年度學生情況進行比對,雖然在某一程度上能體現出學生受教育時間和深度對學習成果的影響,但沒有針對學生個體時序發展情況下的對比。學情分析應該建立起一個基本數據庫,包含學生全學涯階段各個時期的學情情況,便于多個橫截面數據的縱向對比。
2、注重調查方式和學科區分
學情評估的方法主要是自我評估,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合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通過量化問卷內容,直觀的看到教育增量的變化,并通過定性方法對結果進行解釋歸納。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科甚至不同專業間的學生學情狀態可能差別很大,所以在進行學情分析時要注意抽取到各學科或專業進行分析,這樣數據結果的敏感度會更高。
3、注重理論支撐,立足本土,體現中國大學生特色
A.Chiekering的良好實踐理論(GP)、George Kuh 的學生參與理論(Student Engagement)等等,都是作為學情分析的理論依據,NSSE等成功學情分析體系就是借鑒了GP理論而建立的。我國高校自主建立的學情分析體系的理論基礎,也大多來自于這兩個理論成果。中國高等教育與國外高等教育在體制和培養上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設計學情分析體系時應注意“理論落地”,使用更貼合我國學生實際情況的因素。
高等教育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種生產服務,投入產出的是學生個體本身的教育增量,做好學情分析研究,是全面質量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實例化研究,也是現階段從教育根源上提升教育品質的最有力工具。
【參考文獻】
[1]Astin, A.W.(1998). The Changing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Thirty-year trends, 1966-1996.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1,1150135
[2]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May 2002).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Workshop , THE CHEACHRONICLE, Vol.5, No.2. Washington, D.C.: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3]李奇. 試析美國本科教育質量評估中的問卷調查[J]. 比較教育研究, 2008,No.3
[4]吳凡.我國“985工程”高校本科生學習成果評估[J].中國高教研究,2012,02
[5]傅承哲. 本土化學生學習調查工具的開發初探[J].復旦教育論壇,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