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強 陳偉


【摘 要】目的:對野戰部隊官兵行適應性團體心理訓練,觀察其對官兵的心理素質及情緒的影響效果。方法:隨機選取野戰部隊官兵100人,分成干預組50人,予適應性團體心理訓練,對照組50人,予一般日常訓練,為期3月。訓練前后,用軍人心理素質問卷(AMQ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上述官兵進行評測,觀察訓練后各項得分改變情況,以判斷官兵心理素質、情緒的改變。結果:在訓練結束后發現,干預組的心理素質各項得分明顯升高,焦慮、抑郁狀態各項得分明顯降低,P<0.05,而對照組前后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對野戰部隊官兵開展團體心理訓練能明顯提高官兵心理素質,緩解不良情緒,值得在實際訓練中推廣。
【關鍵詞】心理訓練;野戰部隊;心理素質
團體心理訓練是讓人們在團體性活動中,通過相互的觀察學習,提高自我,促進個體適應能力的一種心理訓練方法,在學校、企業、軍隊等團體意識較強的單位運用較多,對團體成員人格的完善、對周圍環境適應性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針對野戰部隊官兵開展此項訓練,評價這種訓練方法對改善官兵心理素質、緩解各項不良情緒的作用,為進一步提高部隊官兵素質提供有力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某野戰部隊官兵100人,年齡18-23歲,均為男性,文化層次在高中畢業至本科畢業之間。將上述人員分成干預組50人,對照組50人,兩組一般情況基本類似,無明顯差異性。
2.方法
兩組官兵均進行野戰部隊特殊的一般日常訓練,定期開展政治教育。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增加每半月1次的團體心理訓練,具體方法為:①方案設計。以《軍人心理素質訓練》教材內容為理論基礎,針對書本總結以及問卷實際調查所得的野戰部隊成員常見心理問題,以促進部隊適應性為訓練目標,按照情境創設-講授知識-按照具體策略進行針對訓練-訓練結束后的反思的流程,作為訓練的模式,進行相關心理訓練的方案設計。②主訓人員準備。對參加主訓的教官進行專門的團體心理訓練培訓,使其熟知相關理論、方法,培訓結束后需要進行考試,考試過關才能參加主訓的組織,以保證訓練開展后,各組主訓教官在具體訓練方法、程序上的一致性。③訓練方法。根據野戰部隊特點,分析官兵心理需求,以提高官兵對周圍環境、生活、訓練的心里適應性為目的,將官兵分為兩組,每組25人,每組再劃分10-15人的團隊,每組兩個團隊,分別進行自我認知、相互信任、適應角色、相互交往、控制情緒、團隊協作訓練。
3.評價指標
訓練前后分別進行AMQI、SAS、SDS評分。
4.統計學方法
SPSS 20.0,配對樣本t檢驗。
二、結果
1.兩組官兵心理素質得分,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兩組官兵訓練前后SAS、SDS得分比較,干預組明顯下降,對照組無明顯改變,P<0.05。詳見表2。
三、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相對應的,人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卻較以往幾十年下降。野戰部隊官兵不僅來自農村,也有很大部分是來自于城市的獨生子女家庭,由從小較優越的生活條件,轉變到野戰部隊所處的艱苦環境,年輕官兵們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而且,基于野戰部隊的特殊性,需要面臨更多的適應任務,訓練壓力、精神壓力較一般部隊要大的多,生存條件也要惡劣的多。所以,與一般部隊相比,不管在軍營生活方面,還是在個人婚戀方面,野戰部隊官兵都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根據以往的多項研究發現,產生這些心理問題的較根本的原因,在于自我調控能力欠佳。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官兵心理素質,讓官兵不僅擁有過硬的軍事素質,更需要擁有過硬的心理適應能力,是軍隊心理研究學者們需不斷探索的問題。
本研究,通過對野戰部隊官兵實施適應性團體心理訓練,通過團體中每一個個體在有目的引導下的相互促進,明顯提高了官兵對訓練任務的敏感性、理解性,提升了作為軍人必有的忠誠與勇敢,增強了官兵的自信,以及受挫后盡快站起來的堅毅品質。官兵在訓練中,能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更好的與團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合作,不良心理、情緒調節能力也明顯提高。上述這些,也均證實該訓練對于部隊官兵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國愉,易紅,馮正直,等.野戰部隊官兵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1(29):340-343.
[2]趙曉晶,侯明山.團體心理素質訓練對新兵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37-39.
[3]張理義,梅貴森,任忠文,等.不同年代軍人適應不良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1037-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