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旭 ,李良華 ,趙海忠 ,彭先文 ,孫 華 ,胡 華 ,梅書棋 ,焦祖武 *,汪開云
(1.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種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64;2.潛江市獸醫局,湖北 潛江 433100)
妊娠母豬采食飼料一方面是滿足自身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給受精卵-胚胎-胎兒提供營養,保證其在母豬體內正常發育,防止發生死胎與流產,從而獲得數量多、初生重大而健壯的仔豬[1],而妊娠母豬拒食則會影響自身健康以及胎兒生存與發育,降低母豬生產效率和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本文擬針對較普遍存在的妊娠母豬拒食現象,剖析成因,結合養殖實踐,針對性給予相應削減對策。
配種后正常懷孕的母豬在限飼條件下受饑餓感驅使,一般采食積極;但當配種后受孕失敗的母豬,會在后續的發情周期點出現返情,在雌激素的作用下母豬排卵期間會表現出拒食癥狀。
妊娠與分娩點對點生產工藝,母豬配種、妊娠、分娩均在限位欄,母豬運動不足,腸道蠕動減少或弛緩。即使平養、小群飼養,因圈舍空間小,運動少,也易導致胃潰瘍,消化系統功能減弱。妊娠后期胎兒增重過快,母豬長時間趴臥不愿運動,更易擠壓腸胃引起腸胃功能性失調。加上規模豬場青綠飼料缺乏,最終形成妊娠母豬腸道內容物中水分被過量吸收,導致便秘,糞便呈“算盤珠”樣,甚至無排便現象。糞便發酵產生熱量會使直腸溫度升高,進而造成母豬體溫升高,不食或厭食。
主要是作為飼料原料的玉米、小麥等因質量變化導致妊娠母豬拒食。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需儲存5~6周,待抗性淀粉含量逐漸降低才可使用;烘干的新玉米,由于淀粉變性,直鏈淀粉增多,影響消化率和采食量。小麥因陰雨易發生赤霉病,以及小麥加工過程中著水、潤麥等系列預處理,使麩皮含水量達14%以上,游離超標水有利霉菌繁衍,易加速麩皮霉變,增加毒素,造成母豬蓄積性中毒。再則飼喂過多精料,尤其是豆餅等喂量過多,長期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加重胃腸負擔,消化不良[2]。
母豬妊娠期間,飼喂不足或過量都會產生明顯的不良效果[3]。妊娠初期采食的能量水平過高或采食量過高,會減少胚胎的著床[4],導致胚胎早期死亡率增高;體內脂肪沉積過多,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應激性因素增多條件下母豬消化機能代謝紊亂,致抵抗力下降,造成妊娠母豬身體虛弱,食欲不振,間歇性拒食;圍產期過度飼喂[5],也會誘發產前拒食。同時,供水不足或水質差,減換料頻繁,引起消化機能的不適應。另外,氣候變化波動大,潮濕、豬舍不潔凈、夏季高溫、殘料霉變,母豬散熱困難,引起內熱、煩躁;冬季低溫濕冷、密閉不通風、采食冰凍食物,引起內分泌失調。直接或間接造成胎動不安,導致妊娠母豬拒食。
設施化養殖裝備對母豬乳房、四肢等的機械性傷害;細菌造成的膀胱炎、尿道炎、子宮炎、乳房炎、胃炎、胃潰瘍等隱形感染;管理不善形成的偶感風寒;豬藍耳病毒、圓環病毒等造成的免疫力降低、胃腸功能紊亂;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造成內分泌失調引起虛火旺盛,腸道菌群紊亂失衡;疫苗注射引起的免疫反應;傳染性疾病的潛伏期;生產工藝流程轉群、合欄應激;飼養密度過大,食槽、飲水器類型適應較難;還有體內外寄生蟲干擾;流產或早產,或有習慣性產前不食病史[6]。均可導致妊娠母豬拒食。
配種記錄完整、詳細,配種母豬分批次集中飼養管理,按記錄規范檢查返情,返情周期時間節點前開始重點關注,及時調出返情母豬,適時配種轉入下一批次。同時,加強配種技術環節的管理,降低返情比例。
將檢查妊娠母豬排便列入常規日常管理,及早發現便秘現象。發生便秘及時應對,可在飲水中添加益生菌;轉入運動場適當增加運動;更換適口性好的飼料,改干料為濕拌料;增加瓜、果、蔬菜和飼草等青綠飼料成分,誘食增進食欲;添加改善口感的糖、蜂蜜或者灌服協助潤腸的食用油等;較為嚴重情況下,注射調節腸胃功能、促進蠕動的藥品,注射復合維生素B幫助消化。做到標本兼治,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便秘狀況。

注意營養平衡,檢查飼料質量,不喂發霉、變質飼料,在飼料中添加高品質的脫霉劑,不頻繁更換、突然改變飼料,定時、定量飼喂,不殘剩飼料,并保持食槽清潔。對于初配母豬采用“步步高”飼養法,整個妊娠期間的營養水平逐漸增加,其途徑有提高飼料營養濃度和增加飼喂量,主要是以提高蛋白質和礦物質為主;對于膘情較差的經產母豬采用“抓兩頭帶中間”飼養法,整個妊娠期形成“高-低-高”的營養水平;對于膘情較好的經產母豬采用“前低后高”飼養法,即前粗后精。定期進行背膘檢測,精細化分群管理。搞好豬舍小環境控制,夏季通風降溫,冬季防寒保暖,保持干燥。保障供應充沛、干凈的飲水,水量2.5 L/min左右,水溫適宜,在夏季添加了制劑的飲水不能隔夜飲用[7]。
檢查妊娠母豬乳房、四肢等處有否外傷;定期驅體內外寄生蟲;免疫程序合理、針對性強,使用疫苗前后,添加電解多維等,降低接種應激;搞好妊娠期保健預防,防止細菌感染;定期體溫監測,掌握健康變動狀況;合理使用藥物,用藥原則為抗菌消炎、控制繼發感染,強心補液,安胎,調理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補充能量、緩解自體中毒。加強生物安全防控,杜絕傳染病發生;對有習慣性產前不食病史母豬進行淘汰。食槽、飲水器類型不宜過多,縮短適應時間;定位飼養轉群時給妊娠母豬設置緩步梯,動作輕緩[8]。
總體來說,當妊娠母豬出現群體性拒食時,應檢查飼料質量,關注傳染性疾病,篩查環控條件,保持18~22 ℃溫度、45%~65%濕度條件[1],調整工藝流程;當妊娠母豬出現個體性拒食時,查看個體所處的環境或者拒食前后的空間變化,檢查是否返情,是否流產或早產,是否便秘,是否有外傷,是否有隱形感染。添加青綠飼料,對癥處理,消除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