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如 王楊
摘 要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是值得關注的研究課題,與此相關課題的探討覆蓋面寬泛,卻很少從某一“點”深入進行系統分析。文章通過對大連市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梳理,從傳播、社會和心理的角度出發,著重研究大學生在使用微信社交的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問題,并給予相應的對策建議。幫助大學生認清過度依賴虛擬社交的不利影響以及虛擬社交中存在的隱私隱患,使得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能夠揚長弊短,化不良影響為有利補充。
關鍵詞 大學生;微信社交;人際關系;虛擬社交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0-0033-03
信息技術的網絡革命推進了以互聯網領域為典型的數字移動產業與技術的快速發展。跨平臺的通訊工具尤其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因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等強大的競爭優勢,顛覆了傳統人際傳播交流,建構了新型的社交關系網絡,成為新媒體時代下人際傳播方式發生快速變革的生動注釋。微信集合多種強大的功能于一身,在不斷地探索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競爭優勢,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對智能手機的覆蓋面之廣令大眾所驚嘆。“非接觸性”社交減少了現實“接觸性”社交帶來的壓力,微信虛擬社交與現實社交互聯的情感體驗備受大眾所青睞,其中高校大學生已經成為微信使用的主要人群。然而,微信除強大的功用之外也滋生了許多負面問題,值得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
1 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的現狀
本次調查選取大連市幾所高校的部分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其中男生145人,占45%,女生155人,占55%;大一學生82人,占27.33%,大二學生65人,占21.67%,大三學生93人,占31%,大四學生60人,占20%。問卷問題的設計主要圍繞大學生的微信使用情況以及真實的體驗感受展開,還涉及到微信社交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調查結果數據通過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匯總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得知,有44.3%的大學生會有空的隨時隨地使用微信,49%的大學生每天都會使用微信。其中,高達56%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時長在2個小時以上。由此可見,微信使用不僅頻率高而且時間長。在自我呈現方面,29%大學生每次都會使用朋友圈分組可見,14.6%的大學生經常使用分組可見。5.33%的大學生更真實,更袒露自我,28%的大學生展現自己一個或者幾個側面,16%的大學生更注重管理自己的形象,4%的大學生和自己現實生活中有很大的差距。在人際交往方面,6.67%的大學生認同許多陌生人都變成了現實中熟人的關系,23%認為僅有幾個人陌生人變成熟人的關系,27%結識了些許陌生人,僅在網上維持關系,而有43.3%的大學生從不在網上結識陌生人。最后,在對“微信中的情感交流與現實中的情感交流相比”問題的調查中,34%的大學生認為微信的情感交流沒有超過現實生活中,49.6%的大學生認為兩者互補,無法互相取代。
2 大學生微信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
通過調查結果我們得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使用微信的時間和頻率在逐漸增長,他們把在微信上的社交等同于現實社交,甚至還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維持這段關系。
2.1 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的失衡
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曾用“容器人”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現代人的社交行為特點。他認為在特定媒介環境下的人們好像生活在封閉的容器里面遙遙相望,卻無法觸及到彼此。互動的雙方會陷入一種社交結界,彼此可以進行交流卻永遠無法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這恰恰為他們選擇彼此保持距離形成最佳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條件。調查結果顯示,有44.3%的大學生會有空的隨時隨地使用微信,還有49%的大學生每天都會使用微信,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不真實的虛擬世界中,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有28%的大學生覺得通過微信的交流會使他們比面對面的交流能更好地表達自己,還有6.33%的學生表示非常同意這種觀點。很多大學生覺得虛擬社交比現實社交更輕松、自在,有更加自由的空間。可見,高校大學生正在逐漸從接受微信社交到逐步適應它,再到已經開始享受這種社交方式了。然而,過度地依賴沉迷于虛擬社交,會使得人們更不愿意面對現實社會的社交,產生逃離的心理,進而導致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的嚴重失衡。
2.2 泛社交泡沫下的人際危機
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曾經提出了著名的“鄧巴數字”,即“150定律”: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只能維持與大約150個人的穩定人際關系。也就是說,即便人們可能擁有更多的微信“好友”,但現實生活中的“內部圈子”,仍然只是150人左右[1]。通過微信好友數量的調查得知,有41.33%的大學生微信通訊錄好友數量在150人以上。打開很多人的微信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經常聯系的微信好友會被置頂或者變成星標好友,而不經常聯系的好友甚至連備注都沒有更改。和你關系親密的人,互動次數頻繁,親密等級很高;反之,幾乎不存在什么交流和互動。這些現象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微信好友的數量不斷增多,但是社交的圈子卻還是那么大。微信社交下的人際關系要比現實生活中的人際要更加的脆弱,也要更加的敏感和焦慮。在好友與日俱增的情況下,為了檢驗好友的忠誠度就有很多人“樂此不疲”地展開微信好友大清理的工作,僅僅用一句話就“驗證”了友情。這種社交泡沫帶來的信任危機和情感危機,使人們背上了沉重的“友誼負擔”,人們都焦慮于社交泡沫的破裂卻從沒想過如何好好地維持這段關系,微信中的人際關系變得不再那么純粹,變得愈發的沉重和復雜。
2.3 表演式自我呈現背后的信任危機
在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書中描述過一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出現的擬劇理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運用一些符號按照提前設計好的形象去表演。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成為了表演者,他們仿佛是舞臺劇上的演員,想要努力隱藏一些特質以塑造一個最好的形象呈現在受眾面前。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會將朋友圈的設置成分組可見,個人會根據他自己劃分出來的互動情境,扮演著不同角色,或活潑積極,或嚴肅認真。長此以往,每個人好像都擁有了多重性格。譚昆智、楊力在《人際關系學》一書中提到,“在虛擬世界里沒有像現實生活中有嚴格的道德規范和倫理規范,不需要像在現實中那樣嚴格要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此為了滿足自己某些需求,就會故意夸大或扭曲一些事實,而這樣的虛言假意的習慣一旦養成,就直接會影響其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導致信任危機。”[2]統計結果顯示,28%的大學生會在微信上展示出自己的一個或者是幾個側面。為了維持這種多面狀態的平衡,他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修繕自己,還可能會用不實信息來裝飾自己來進行表演式的呈現。一旦這種表演的面具被揭下,將帶來很嚴重的信任危機,影響人際交往。
3 應對微信對人際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措施
微信等媒介的發展為高校學生們的生活帶來了自由,同時也帶來了隱憂。高校學生們在象牙塔中生活缺少社會經驗,對于一些事件難以進行甄別。
3.1 健全網絡環境建設法律法規
面對微信對人際關系可能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發揮作用,規范治理網絡環境需要行為準則作為支撐,政府部門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嚴格監管網絡環境,以法律為準繩,用制度作保障,加強網絡內環境和外環境的約束和整治。對于網絡環境所暴露出來各種的問題,政府要勇于承擔責任,敢于直面問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進行解決。在事件發生前,做好預警、評估機制,事件發生后,及時追究責任采取應對措施。此外,也要通過行業自律,良性競爭等措施,形成規范合理的監控格局。
3.2 增強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
高校學生們的社交情感體驗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他們認為在虛擬社區里的人際交往比現實生活中的社交來得更輕松、更自在。還有的學生苦惱于沒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重心,找不到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所以只能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找心靈上的慰藉。面對這些情況,學校作為學生提供環境的主體,應該發揮作用,為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提供發展的契機。沒有實踐的理論是沒有支撐的,學校不應該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的傳授。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會讓每個同學放下手機加入其中,成為體驗者。在互動中,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開闊自己的眼界,尋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方向,讓生活從貧乏無趣變得生動精彩。
3.3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微信解鎖的多種功能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便利也是誘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對網絡社交進行管理和約束,學生們無法從外界得到保障,而能夠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能力。學生要提高自我判斷意識,時刻用批判的眼光去辨別接觸到的人和事物,養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網絡社交也要充分堅持社會倫理道德,每一位發聲者都要對自己的話語負責,肆意傳播未經證實、有損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的信息,都要受到懲罰。遵循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準則,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也是網絡社交中至關重要的。一旦在交往過程中,對方行為不合規范,要及時進行批評和制止,不讓這種不良行為滋長蔓延,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
4 結束語
網絡社交媒體隨時代的高速發展,打破了人際關系的壁壘,拓寬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以強大的交互性功能吸引了無數人沉浸其中。但是,通過實踐分析,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發現這種虛擬社交方式存在的隱患。在虛擬的網絡的世界中根本看不見彼此,每一個網上沖浪者都可能會具有多種面孔,隱藏著許多潛在的危機。而與此同時,沉浸在虛擬社交中無法自拔的人,尤其是自控力不強的大學生,會逐漸產生對虛擬社交的“癮”,忽視了現實社交的發展,極易會造成能力的喪失或者是人格的不健全。如何進行及時調整把控,促進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值得關注與思考。
參考文獻
[1]薛世君.微信“清人”到底清出了什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16):1.
[2]文雯.微信在高校的傳播現狀以及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以重慶大學為個案調查[D].重慶: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