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禮達
【內容摘要】社會學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在探究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出發點,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大膽探索、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勇于創新。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提高探究活動的實效,有效實現“輕負高質”的目標。
【關鍵詞】輕負 高質 探究活動 提高實效
“輕負高質”是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教學的奮斗目標,其根本目的在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因而它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實現途徑。新課改后的歷史與社會教材中列入了系列的、多層次的、多側面的探究學習活動,為教師創造性和學生發展留下余地。然而如何有效開展探究活動,真正實現“輕負高質”的目標呢?
一、做好課前預習,激發探究動機
要實現輕負高質,教師就必須著力研究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及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的實現機制。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引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
1.妙用詩詞導入。在探究《盛世文化》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篇佳句學生耳熟能詳,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更是導入的好素材。
2.幽默的開場白。例如在探究《告別野蠻》中“埃及”部分時,我一上課就讓學生看課本插圖,問道:“右下角那張圖是什么?”有學生立即就回答說:獅身人面像,我說很好。接著又問道:“獅身人面像臉部缺了什么?”他們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鼻子”。“那么又有誰知道它的鼻子是怎樣不見了?”他們當然不知道,于是我就開始講了:“是拿破侖,他聽說這石像里面有寶藏,就對著它的臉開了一炮,轟掉了鼻子。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找找埃及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藝吧!”
3.引人入勝的小故事。例如探究學習《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時可以講“木馬計”的故事。探究《變革與爭霸》一課可講一鳴驚人、臥薪嘗膽、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成語故事,更能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做好課前充分預習,是有效開展探究學習活動的前提和基礎。現代教育家葉圣陶說得好:“教師之教,不在于全部講授,而在于相機誘導”。但長期以來,很多教師在上探究課前根本不發動學生,不能有效地布置預習任務。他們只是把此課當成一堂普通的新授課,鈴聲一響,便忙于“落實知識點”,也不去指導學生設計好學案,更不和學生一起擬定探究的子課題。教師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教師的觀念和素質關系新課程實驗的成敗。針對上述問題,教師要首先要更新觀念,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變“教學中心”和“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上課之前,首先要使學生明白要學什么?有些什么知識值得他去學習、去探索和研究?例如在探究《做文明的小管家》時,我就提前一周把全班分成四組,布置調研任務:
(1)想辦法找熟識的長輩交談,就“節約”與“浪費”問題請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必須采取的步驟,因為他們的看法也可能不盡相同。
(2)盡可能請教有關的專家,特別請他們談談有關“節約消費與刺激消費”的見解。
(3)走訪有關部門,了解本地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比如,資源狀況、收入水平和差別、習俗和文化生活的特點,思考國情與消費的關系。
(4)收集其他地區的相關資料,以及一些典型的案例,加以比較。
二、夯實教學過程,彰顯課堂實效
課堂是“輕負高質”教學最重要的主陣地。如何使課堂教學有滋有味,學生坐得住,聽得進,收益大?“過程與方法”是實施“輕負高質”教學的關鍵環節。稱職的教師應當好奉獻美味知識大餐的“烹調師”,用“三昧真火”來烹調課堂,調出濃郁的學科味、生活味、生命味,使學生愛上課堂,快樂學習。
1.優化探究問題,提供靈活指導
課堂里要有“人”。這里所說的“人”,既指學生,也指教師。“人”不是“物”和“器”,教育不是一種存儲行為。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構建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達到讓學生主導學習、自由學習的目的。以《實話實說話“流行”》為例,我就按學生的興趣分成小組,一組是支持流行文化派,簡稱“流派”,另一組則是支持古典作品派,簡稱“典派”。我給“流派”做了指導,可從三方面探究:
(1)流行文化,如流行音樂為何會流行?
(2)年輕人追逐潮流的原因都有哪些?
(3)你覺得古典作品是不是都很難接受?
同樣,我給“典派”也做了指導:
(1)經典作品為什么能成為經典?
(2)你覺得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經典是不是過時了?
(3)今天的青少年是否只需要流行一時的“快餐文化”,而不需要長期流傳的經典作品?如此分工協調,避免了重復和無效勞動,既節約時間,又突出小組探究的效益,從而為打造“輕負高質”創設前提條件。
課堂是有生命的,一名稱職的教師應當使學生能夠從中充分感受到強勁躍動著的生命脈搏和濃郁的人文氣息,用教學相長體現的相互尊重和賞識,讓學生在“輕負”的同時,感受到人文的關懷。例如在探究“東西部差異與互補”時,我考慮到部分學生已經通過各種媒體對東西部交流與合作有了一定了解,因而適當調整了教學順序。上課時我先把“東西部互補”這一環節提前,讓學生從生活中談談對區域合作互補的認識,通過師生談話,很自然地引出了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幾項重點工程。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與學生的家庭生活聯系密切的煤氣、用電入手,設計東西部交流互補的必要性,這樣,學生的興趣也激發出來了;學生的差異就不顯得那么明顯了。
學習的過程如同機械運轉,時時存在壓力、摩擦力、反向牽引力等各種阻力,一旦這些阻力嚴重影響動力的正常工作,就難以避免地造成機械運轉的遲滯,甚至停頓、倒退。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倦學厭學就類似于這種狀況。而當教師和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通過教學互動中的溝通交流形成教師與學生之間融洽與默契,那么就無疑為學習這個運轉的機械加注了潤滑劑,可以消減阻力、壓力等負面作用力,實現減負高效運轉。例如探究到《感悟滄桑巨變》這一節中國境內原始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然后請他們回答從圖中了解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圖中醒目的大紅點一下子找到了答案,紛紛舉手回答,學生甲:從圖中知道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有四處,他們是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學生乙:圖中標有長江、黃河。這時教師不妨反問圖中許多小紅點又是什么意思?使學生對課本中“我國是世界上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觀察完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聯想,從藍田人生活想象圖和藍田人遺址這兩幅圖中,我們又獲得了什么新的知識?我提示學生說:元謀人遺址在云南省,而藍田人遺址位于今天的陜西省。那么同學們回顧一下長江、黃河分別流經那些省區?又有學生講:元謀人生活在長江流域,藍田人生活在黃河流域。請同學們再回憶一下所學的知識,還說明了什么?又有學生舉手說:說明長江、黃河是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們的祖先在這兩大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成就。同學們說得真不錯!接著我繼續設問:黃河流域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一提問立即引起學生強烈反響,經師生熱烈討論共同得出結論:人類依賴和利用優越的自然環境,創造和發展了燦爛的文明,但同時過度的開發,破壞了自然環境,又導致了文明的衰落,促使以后經濟中心和政治重心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從人類歷史的變遷過程中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是我們現代每個公民的責任。然后老師再問:按照上面的分布圖,選擇離你家鄉較近的遺址,查找有關資料,了解當時的環境和后來的變化,再看看現在的變化,恐怕也會引起學生學習和探索新知的渴望。
2.關注時政熱點,激活探究教學
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社會生活,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應調出課堂的“生活味”。例如把時事新聞引進課堂中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利用時事新聞豐富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興趣與認識,增強歷史判斷力,可以利用時事新聞延伸歷史課堂等等,讓新聞成為溝通過去歷史與現實生活的一道橋梁,同時也使歷史課堂教學多一個特色,增一份魅力。例如2008年西藏發生“3·14”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西方大力宣傳反華言論說中國使用武力鎮壓西藏人民,歪曲事實妄圖把西藏從中國分離出去。我們可以用事實加以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時期與吐蕃是一種平等、友好的關系……新中國的政策: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99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修建青藏鐵路、加強與西藏的聯系使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西方的謠言不攻自破。
“知識、能力、覺悟”三者的有機結合是社會思品命題的永恒主題,探究過程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再教育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促進健康發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時代理念。例如開展以“新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指導學生“收集信息”:最近,中央批準設立喀什經濟特區,舉全國之力把喀什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國際化大都市。喀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具有“五口通八國,一路連歐亞”的獨特區位優勢,是祖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然后指導學生“整理分析”:
【昔日新疆】(1)新疆是古代西域一部分,請寫出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時間、標志性事件?(2)伴隨著共和國的風雨歷程,1952年~1978年新疆、浙江經濟發展緩慢,請你談談主要原因。
【今日新疆】(3)讀新疆地圖,請列舉新疆人民因地制宜發展農牧業的生產方式兩例。(4)結合圖表中的信息分析為什么國家設立喀什為經濟特區?
拓展延伸【明日新疆】(5)新疆是我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我們中學生應該如何維護民族團結?(3分)
【分析】“新疆大建設、大開發、大發展”是2010年的熱點話題,本題以此為主線命制了一組連鎖題,特別是(2)(4)兩小題要求從多年來浙江與新疆的國內生產總值比較表、新疆地圖及文字信息,來探究浙江新疆兩地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及設立喀什為經濟特區的理由,在比較、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答案。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必須運用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才能得出結論,達到了對學生探究能力考查的目的。
“輕負高質”教學絕不能是事倍功半那樣的吃力不討好,而必須追求事半功倍。只有教師的“知識與技能”都高學生一籌了,才能站高望遠,找到撬動地球的支點,運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展現“點石成金”的絕技,實現“輕負高質”的教學目標。
結語
實現“輕負高質”具體的途徑應該是:學校要落實備課制度、加強教研,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教師要鉆研教材,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社會各界要全面、科學地評價學校和學生,不單純以升學率和學習的成績來評價學校和學生。我們相信只要這些工作真正的不打折扣的執行,減負不再是口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不再是夢想。
【參考文獻】
[1] 馮建中. 標題探究歷史與社會教學更有效[J]. 教育與教學論壇,2013(28).
[2] 牟象森. 讓中學歷史探究學習回歸生活世界[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3(02).
[3] 倪燕兒. “聯系閱讀”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價值與實施方法[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03).
(作者單位:浙江臨海市白水洋鎮雙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