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躍
隨著下課鈴響,一堂題為《誰不說咱“經貿”美——用細節描寫定格校園一瞬》的優質課只上到一半就遺憾告終。不完整的課堂,癥結何在?
一、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的結合:立足長遠寫作,描寫真情實感,過于理想?
縱觀自身寫作教學理念,一直以為教學即喚醒,寫作教學就是喚醒每個學生的寫作沖動并提供合適的表達途徑,就可以實現寫作沖動到寫作行動的跨越。
所以將教學內容確定為學生熟悉的校園景象,認為他們多多少少對校園景象積聚了一份真情實感。
二、教學目標的預設及達成:強調寫作技巧,輔導細節描寫,偏離學情?
所以,將教學目標預設為運用多感官、多手法的技巧,精細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重難點,將教學過程依次分解為指向發現——指導技巧——擬寫習作——循環點評——拓展運用。
1.任務引領,指向發現
以圖文并茂發到朋友圈為任務,引領學生開始寫作。課前讓學生用手機鏡頭記錄校園景物,希望學生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去記錄身邊的事物,讓“細節描寫”以直觀的形式呈現;上課伊始,小組評選最美校園特寫,請拍攝者說出這個景物哪一點吸引了自己及在按下快門時的心情。在師生閑聊式的對話中,期望學生關注校園美景細節和當時的心情,但他們無法有效描述。
2.美文品讀,強化技巧
品讀《古都的秋》片段,旨在體會細節描寫及其呈現方式,與細節描寫背后的情感,像“泡一碗濃茶”這樣的細節描寫,刺激了學生的味蕾;“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則以聲寫靜,將學生帶入寧靜的氛圍,而對“細數槐樹底下一絲一絲的日光”等這些畫面感十足的疊詞的品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作家閑適的心情。
如何將內心的情感外化為細節描寫,讓學生以讀促悟。在品讀《雪野里的精靈》片段時,提醒學生關注“竟”字,以感受到作家的驚喜;在教師點撥下,學生發現作家觀察立足點在一點點推進,看到景象越來越精細,驚喜感也越來越強烈。“白的、紫的、藍的、紅的、黃的,五顏六色,星星點點”這一句,通過三次朗讀語速的加快,學生逐漸體會一步步放大的驚喜感。這一環節耗費諸多教學時間。
3.擬寫思維,精準呈現
在試課時,學生出現了寫著寫著細節描寫脫離情感的情況,因此增加了擬寫思維圖的環節,以期幫助學生樹立整體構思的框架。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思維導圖的填制十分陌生,在組內存在推諉的行為或用寫作替代,延誤了教學節奏。至此,課堂教學戛然而止。
4.點評互助,共同發現
原來在教學設計中還有點評互助環節。組內傳遞寫作成果,為對方修改字詞句;推薦本組最有意思的習作,從多感官、多手法、心情與細節描寫的對應這三個維度擬寫推薦詞;最后在班內開展集體分享和教師點撥。礙于課堂時間,未能實施。遺憾!
三、教學實踐下的抉擇
很多學生走入課堂,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替代感知和觀察;走出課堂,沉迷于王者榮耀,沉浸于“誅仙”和“十宗罪”:遠離了大自然,遠離了生活,自然遠離了觀察和發現。所以,寫作教學可以從觀察和發現入手。
1.細化課前任務,讓學生匯聚情感去主動發現
盡管課前布置了拍攝任務,但借班上課的學生一方面基于不夠重視,一方面基于拍攝時無所適從。就后者來說,他們不清楚拍什么景物,該怎么拍,這時候就要給各個小組落實拍攝的景物,比方說第一組拍樹,第二組拍花圃里的小花。
帶他們到校園里實地尋訪,仔細觀察深秋、初冬時節落葉如何在風中飄舞;仰望四季常青樹的葉子在陽光下如何輕輕搖曳,上下翻飛,折射出魚鱗般的光澤感;聆聽風聲在樹枝間、花叢中呼嘯。有了具體的實地尋訪,學生內心情感變得豐滿,拍攝的畏難情緒也隨之減少。
2.充實品讀素材,讓學生在溫故知新中主動發現
陳平原教授說:“中學語文教師的工作重心,應放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發現的眼光,發現什么,發現漢字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
本教學設計只選擇了《古都的秋》和《雪野里的精靈》片段,其實在教材里就有范文,如上冊的《我的空中樓閣》、《離太陽最近的樹》和《窗前的樹》。
舍近求遠,選了兩篇令學生陌生的語段。若以溫故知新的理念貫穿“美文品讀”環節,勢必提高課堂時效性。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已知素材,經小組討論后,可能會發現更適于表情達意的寫作技巧。
3.明確評價維度,讓學生在互助批改中主動發現
寫作實踐伴隨著“呈現”,常是老師們比較關注的問題,也是衡量一堂作文課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可是呈現后,如何點評是難點。
筆者常在向學生明確本次寫作的維度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換習作,找出對方存在的問題,并替對方修正和完善,如字數不夠則盡量補齊,若內容和主題關聯度不密則要替對方寫一小段,再向班內集體反饋;鼓勵學生在看到佳作后及時分享。
寫作教學就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而思維的源頭在生活,在閱讀,在大自然,所以教師要做的功夫在課外——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和感受力,讓他們情緒飽滿,會表達幸福、憤怒、悲傷或孤獨且同理心強,寫作沖動就會越強烈,學習表達技巧也就容易。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