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樂
【內容摘要】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
【關鍵詞】數學學習 評價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作為小學數學,應為學生成長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不但要關注獲取數學知識的多少,而且要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受,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依據這一認識,筆者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評價必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在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必須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因此實際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關注與評價:對探究問題的興趣程度、探討問題時的參與程度;能否一題多解、能否大膽質疑;能否與同學開展合作與交流;是否有良好的數學意識等等。
二、評價必須實行多樣化的方式
《標準》指出:評價的方式應當多樣化,可以將考試、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在這種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我努力將評價的方式做到多樣化,做到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等相結合。
學生自評: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努力程度、學習效果的評價。學生可以從課堂活動、學習過程、作業情況等方面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
小組互評: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數學課堂中日趨普及。小組同學間的評價可以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生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
教師評價:在參考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等方面給學生進行登記評價,鼓勵學生奮發向上。
家長評價:根據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家長給予等級評價或寫出評語。此外還可以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冊等多種評價方式。
三、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和促進功能
評價中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反饋、激勵和促進的功能,評價應以激勵為主。例如,當學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達得不夠清楚時,我沒有全盤否定,而是說:“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意思老師已經明白了,如果說得更明確些,就更好了,再試試看。”如果有的學生想法出乎我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我就欣喜地說:“好,有創意,你的發言讓大家耳目一新。”不過,激勵的語言要恰當使用,不能言過其實,還要避免單調枯燥,機械重復一些套語。
四、要積極探索新的作業評價方法
作業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小學生很在意教師對自己作業的看法與評價。但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往往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知識掌握水平和技能水平,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不利。我做了一下嘗試:
分類評價:一篇好的作業是多種指標的綜合體現,為了便于學生了解自己作業的成敗,我采用分類評價的批改方法。批改一篇作業時,我分三項給出評價結果:“優”代表雙基評價,“A”表示字跡評價,“GOOD”表示創新評價。如有這樣一道題:時鐘在整點時敲時鐘鐘面上的整點點數,每半點敲一下,時鐘一晝夜敲了多少下?大部分學生這樣解答:先求整點時敲的次數,(1+12)×12÷2×2=156(下)再求半點時敲的次數,12×2=24(下)最后求時鐘一共敲了多少下,156+24=180(下)
但有的同學出現了這種新穎簡捷的做法:(2+13)×12=180(下),利用巧妙求和的方法求出結果。這時我就會在他的作業旁邊打上醒目的GOOD,以表示對他的這種做法的大加贊賞。
鼓勵評價:一些學生作業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改進這種狀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為此,我將客觀評價與鼓勵上進相結合,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如一位學生在筆算1468+2567時,出現了這樣的錯誤:
1 4 6 8
+2 5 6 7
3 0 3 5
批改時,我沒給這題批判“死刑”,而是采用了鼓勵評價的方法:
1 4 6 8
+2 5 6 7
3 0 3 5
?√√√
并附上激勵性的語言:離成功就差一步。挖掘閃光點,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次評價:當學生的作業錯誤過多時,為了避免學生因作業成績太低而產生心理壓力,我采取了首次不評分的方法,等學生弄清了錯因,將作業修改或重做后,再進行評價。
當面評價:有時學生的作業會出現令我疑惑的情況。如一位平時作業不佳的學生,作業卻做得很好,他是有了突出的進步還是抄襲了別人的作業呢?有時一個優秀的學生卻錯誤百出,這其中是否有特殊的原因。又有時有同學的解題過程很特別,很簡略,但結果是正確的。這種結果是偶然的巧合還是一種新穎的解法呢?為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杜絕抄襲作業的現象,我采取了了解情況,當面評價的方法。
總之,科學的評價觀念、方法和策略強調的是全面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發展,它滲透著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的人文關懷。因此讓每個學生都能從評價中獲益,應當成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標。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