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蘭
實現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完善配套的設備和場地,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領導進行實訓,對于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項教學戰略,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校園內,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會嚴重制約學生的實踐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將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如何實現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進行闡述。
一、把握校企共建校內實訓環境基礎
第一,引進訓練項目,創設生產情境。引進訓練項目,建設實訓基地,需要學校在引進生產項目的同時要加強與相關公司之間的聯系,簽訂加工協議,由企業人員、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一起完成生產任務。在實訓基地要創設與真實的生產環境和崗位環境相一致的環境,保證學生在學校內所學的展示都能夠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并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就業崗位培訓。此外,引進生產項目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素材積累和教學資料的積累,第二,引進企業,實行師生頂崗。在進行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時候,可以引進企業實體進入學校,將企業的生產項目、企業的生產環境、企業的管理標準和管理制度、企業的生產文化等引入實訓基地,并加強與相關企業之間的交流,使企業與學校共同進行生產技術的研發、數控專業課程的完善、專業崗位培訓、生產設備和生產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等。最主要的是由教師參與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由學生參與生產的過程,不斷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第三,引進產品,改善教學結構。進行數控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將典型的數控產品各生產工藝以及生產技術引進到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中,以真實的生產過程和產品為教學載體,完善教學體系,深化改革專業教學內容,改善教學環境,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二、革新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教學模式
第一,實現生產車間與教室相結合。在學校內建設實訓基地,需要對教學課程按照生產功能和工作過程進行系統性的調整,建立學校實訓基地與企業生產車間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基地,實現生產和教學的雙重功能,將教學知識引入到生產實踐中,使學生受到生產環境的熏陶,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使學生能夠真正融入到生產的實際環境之中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實現教師與技師一體化。在建設好的實訓基地內,應該保證教師與技師之間的比例是平衡的,教師深入到生產環境中,從技師那里學習到相關的生產技術,對當前比較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教學水平。而技師也可以在教室那里學習到一些系統的理論知識,教師與技師之間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實習團隊。第三,實現學生與實習生的一體化。學生在進行實習的過程中要遵循“頂崗位、遵序列、保質量、定產量”的原則進行實習訓練,在對學生進行訓練的時候實行教學與就業同步進行,對學生應該實行帶薪實習的制度,學生在課堂之上就是學生,在實訓基地的生產崗位上就是實習生或者學徒工。第四,實現教學與生產的一體化。在對學生進行數控生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實訓基地的訓練,等同于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與管理之中,學生在完場相對的生產任務的同時也就是完成了相應的教學內容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就掌握了知識,為他們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校企共建校內實訓長效機制
第一,投入多元化,建設校內生產基地。引進多方投資,用于建設校內的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是集生產、實驗、實習、學習、教學、科研、培訓等為一體的訓練基地,訓練內容以及人員的復雜性,需要多方引入投資。第二,實行學校、企業雙層管理制度。為了更好的發揮實訓基地的作用,由校企共同按照有關標準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共同制定教學考核制度,將教學與企業生產緊密聯系,雙方根據標準共同制定教學與實踐指導書。學校應該不斷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種工學交替、將生產引入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教學課程,不斷更新生產實踐指導資料,更好的進行教學和生產的同步實施。第三,實現校園與企業的資源優勢互補。在進行校企合作,建設校園實訓基地的時候,可以利用企業內部的資源,讓學生在進行頂崗實習的時候更好的完成生產任務和教學任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學成本,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企業利用學校內部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內部員工的職業技術培訓,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樣一來,可以實現事業與學校之間的資源互補,雙方實現共贏。
在校園內建設數控專業實訓基地,實現與企業的合作,校企雙方共同建設,共同出資,實現資源共享,進行技術和人才互補,建立科學、合理的實訓訓練體系,加強學研結合,使學生通過到實訓基地進行訓練來達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通過校園與企業共同的產品研發活動,將數控知識育專業技術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培養一批面向社會的高素質、高技術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南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