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目的 對100例慢性鼻炎患者的中醫特色治療進行分析總結,探求慢性鼻炎患者應用中成藥穴位注射加中藥鼻腔沖洗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慢性鼻炎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采用中成藥穴位注射加中藥鼻腔沖洗,對照組采用0.9%生理鹽水常規進行沖洗。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6%。兩者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中成藥穴位注射加中藥鼻腔沖洗,對治療慢性鼻炎療效顯著,縮短治療時間,減輕西
藥副作用。
【關鍵詞】慢性鼻炎;中醫特色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慢性鼻炎是指患者鼻腔黏膜或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通常以鼻塞、流涕為主要癥狀[1],鼻塞可呈間歇性、交替性或持續性,并伴有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或膿涕,嗅覺減退、頭昏頭痛等。由于病情反復、難以治愈且鼻腔分泌物增加,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和工作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2]。目前臨床治療措施多以西醫為主,包括口服抗感染藥物,使用鼻噴霧劑以及微波、紅外等治療措施,但近期和遠期臨床效果不佳[3]。中醫藥治療本病的手段豐富,包括中藥辨證內服,中藥外治(熏鼻、滴鼻、局部注射、霧化吸入、沖洗、貼壓穴位等)及針刺治療等手段,均具有一定療效,但是以上方法都不是有效和治療方法[4],因此積極探索有效的療法尤為必要。慢性鼻炎的發病多由正氣虛弱,傷風鼻塞反復發作,余邪未清,遷延不愈,邪熱伏肺,久蘊不去,致邪熱庸結鼻竅而致病;或肺氣虛弱,邪毒滯留鼻竅而病;或外邪屢犯鼻竅,氣血運行不暢而病。其病位在鼻,與氣血經絡關系密切,其病性為本虛標實,正氣虛弱為本,氣機郁滯為標。水針療法(穴位注射)加中藥鼻腔沖洗是中醫內病外治護理法的一種,通過穴位注射中成藥可使藥力經俞穴通經絡直達病所,驅邪外出,邪祛正安,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而中藥液沖洗鼻腔可有效減輕鼻塞、鼻部分泌物過多等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鼻窒患者10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治療者年齡15~53歲,平均年齡38.59歲,對照組年齡14~52歲,平均年齡39.83歲。從兩組患者年齡、病程及病情輕重等資料數據進行分析,均無明顯差異(P>0.05),分組基本合理。
1.2 診斷標準
本研究采用的診斷標準參考黃選兆、汪吉寶主編《實用耳鼻咽喉科學》對慢性鼻炎的診斷[5]。
間隙性或交替性鼻塞,下鼻甲腫脹、光滑,對血管收縮劑反應良好。
鼻塞呈持續性并漸進性加重,下鼻甲肥大,表面呈桑葚狀,或息肉樣改變,黏膜對血管收縮劑反應性較差。
檢查:雙下鼻甲腫脹、慢性充血,不能窺及中鼻甲,鼻粘膜收斂后排出鼻息肉;鼻竇CT排出鼻竇炎并伴有明顯全身癥狀。
1.3 治療方法
病例的選擇及分組:選擇鼻窒患者100例,并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50例、對照組50例。各組的治療方法:對照組僅予常規治療方法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每日一次,10日為一療程;治療組則使用水針療法即穴位注射中成藥(丹參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當歸注射液、根據癥型選擇藥物種類)注射穴位上迎香、迎香、脾俞、合谷,隔日一次,加中藥鼻腔沖洗,每日一次,10日為一療程的干預措施,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與體征的變化,探求水針療法加中藥鼻腔沖洗對慢性鼻炎的治療效果。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黃選兆、汪吉寶主編《實用耳鼻咽喉科學》對慢性鼻炎的療效判定標準進行判定。
a、治愈:鼻塞、涕多、頭昏、頭痛等癥完全解除,嗅覺恢復正常,鼻無分泌物,鼻粘膜腫脹消退,下甲體積縮小,鼻腔寬敞。
b、顯效:鼻塞等癥基本解除,嗅覺部分恢復,鼻分泌物少,鼻粘膜腫脹基本消退,下甲體積縮小,鼻腔寬敞。
c、有效:上述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有所緩解,但尚不穩定。
d、無效:上述癥狀和體征無改善。
1.5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建立數據庫及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經正態分布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后,多組變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方檢驗。
2 結 果
臨床療效評定: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均順利完成治療。治療組有效率達94%,其中治愈16例(28%),顯效16例(38%),有效14例(28%);對照組有效率達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 論
慢性鼻炎常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纏綿難愈。初由肺氣虛弱、寒邪入侵、久不宣解、致痰瘀阻竅。寒為陰邪、其性凝滯、肺為鼻竅、肺主皮毛、寒邪入侵、首先犯肺,氣機被阻、壅塞不通,故鼻塞;肺氣久不宣解,氣滯痰凝瘀停使津液不得降下,上壅于鼻而為涕、故鼻涕白粘,量多。治療當宣肺散寒,祛瘀化痰,溫陽通竅。諸藥合用,散風寒、化痰瘀、通鼻竅,故療效較好。
腧穴為臟腑經氣流注之處,藥物施于腧穴可通經達絡而灌注全身。且所取腧穴具有宣肺、活血、通鼻竅之功。慢性鼻炎與環境氣候、體質等關系密切,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氣入鼻,藏于心肺”是說自然界之精氣通過鼻吸入人體而儲藏于上焦心肺,化生精微,布達周身以維持人的生命活動。若心肺有病,則不能納藏清氣,可出現鼻竅的功能失調。所以,治療慢性鼻炎應從心肺論治,丹參、川芎具有活血理氣以通心脈;穴位注射取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的穴位取穴,既治療心肺,又補益“后天之本”脾胃,相輔相成,提高療效。而中藥鼻腔沖洗液中的紫花地丁、菊花、鴨跎草等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消瘀排膿等功效,對于清除鼻腔分泌物,治療鼻腔粘膜及粘膜下層炎癥有良好療效。所以,穴位注射加中藥鼻腔沖洗對慢性鼻炎的治療采用了內外兼修的治療方法,大大提高了慢性鼻炎的臨床療效并減少了慢性鼻炎患者疾病的復發率,也減少了患者對含激素類西藥的依耐性,也為中醫藥療法治療慢性鼻炎提供了臨床依據。
參考文獻
[1] 韓東一.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60-62.
[2] 田道法,李云英.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3] 湯 潔,元唯安,王 蠡,張治軍.中醫藥治療慢性單純性鼻炎的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5(S2):279-280.
[4] 王 璟,賈晉蓉.慢性鼻炎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23):29-30.
[5] 中醫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C].2013.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