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內容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寬帶技術開始逐漸進入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生產當中,并對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小學生和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都屬于未成年人,思想、意識、理念、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發育并不成熟,過早接觸網絡,非常容易受到網絡中一些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誤入歧途。因此,強化對中小學校園網絡安全的管理力度,就顯得意義重大了。在此我們對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的策略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策略
九年一貫制學校,是指在同一所學校內分設小學部和初中部,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學校。小學生在九年一貫制學校內就學,畢業之后可以直接升入本校的初中部學習,這樣小學部、中學部實行的是統一的管理、統一的教學,有利于學生言行規范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尤其是在學生適應能力較弱的中小學階段,更能夠保證小學生的健康成長。網絡生活距離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的距離越來越近,觸網年齡不斷減小,每天的觸網時間越來越長,網絡當中的信息優劣不等,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缺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針對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園網絡安全工作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可以在更大意義上保證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從技術層面保障校園網絡安全運行
在當前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校也開始逐漸實現了辦公無紙化和辦公網絡化,首先建立了校園局域網,同時把校園內部局域網絡同外部的寬帶網絡進行對接,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讓教師接觸到了更為新穎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一些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的不良信息,所以想要保證校園網絡的純凈、健康,首先必須從技術層面進行建設,比如為校園網絡服務器安裝安全管理軟件和防病毒軟件,建立防火墻,并對安全軟件進行及時的升級,確保病毒庫保持最新,避免病毒趁虛而入。比如為服務器安裝的程序不斷進行更新,及時安裝各種補丁,減少服務器系統的漏洞,保證服務器的安全運行。例如實行校園網絡用戶登陸管理機制,為每一名教師分配一個專用賬戶,并設置破解難度較大的密碼,同時學生在使用校園網絡的時候需要在固定的機位登陸,并需要對可以登錄的網站進行一定的篩選和控制。只有保證防范技術的科學、高效,才能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網絡的安全運行提供足夠的保障。
二、從制度方面保障校園網絡安全運行
畢竟在九年一貫制學校當中,使用校園網絡的是全校的師生,所以在對校園網絡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校園網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和安全技術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保證校園網絡的安全運行。學校應當制定并完善一整套的管理機制,例如《信息中心管理制度》、《計算機使用管理規章制度》、《病毒方法管理規章制度》等,要求全校師生明確進入校園網絡之后可以從事哪些活動,不允許從事哪些活動,必須遵守哪些規則和法規,一旦違反學校規章制度將會承受哪些后果等等。為了確保校園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實、有效開展,學校應當建立以校長為組長、主管副校長任副組長,主觀教學的相關領導、主觀校園網絡安全的相關技術人員為組員的校園網絡安全管理領導小組,同學校各部門、各年級、各教師層層簽訂校園網絡安全管理責任狀,明確責任、落實制度,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網絡安全運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對全校師生進行思想教育是關鍵
首先,校園網絡的使用者是全校師生,教師中有一部分人在網絡安全思想意識方面比較匱乏,缺乏必要的網絡安全操作能力;學生因為處于思想、情緒不穩定時期,好奇心理強烈,探究欲望強烈,所以在使用校園網絡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師或學生在有意或無意間做出危害校園網絡安全的行為。例如學生的防范意識較差,喜歡在網絡當中四處瀏覽,尤其是那些會自動跳出的關于游戲的頁面,會吸引學生極大的注意力,然而這些網站大多是掛馬網站,一旦點擊登錄便會有木馬程序自動下載運行,對校園網絡安全造成危害。因此一定要強化師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師生的防范意識,為校園網絡安全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總而言之,對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園網絡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對于保護未成年人、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項工作并不是一個短期就可能見效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過程,必須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長期、系統、深入的工作,通過多種策略提高管理效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郁劍偉.校園網絡運行管理與安全策略[J].考試周刊,2012(24):125-126.
[2]劉寧.淺論校園網絡日常管理與維護[J].神州,2013(36):316.
[3]王繼成.大學校園網的網絡安全與防范策略[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5):727-729.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大浪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