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淼 曹曉云 譚琴
【摘要】目的 觀察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療效果。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采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方法。結果 6 min步行實驗及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觀察組大于對照組,Ⅰ級心功能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療中應用他汀類藥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缺血心肌及心功能,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受力及步行能力,提升疾病療效。
【關鍵詞】他汀類藥物;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1
心力衰竭疾病的產生會引發患者的心肌結構及心肌功能發生較大的變化,患者的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乏力、呼吸困難及體液潴留等,在對該項疾病進行治療時,應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治療目標,以防止及延緩心肌重構的發生,降低患者心衰發生概率。慢性心力衰竭作為臨床中的一項常見病及多發病,多發于中老年患者中,近年來患者的發病概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發展趨勢。他汀類藥物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中效果顯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受力。本文將1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共選取于2017年2月份至2018年2月份在我院接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療的患者10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為55~78歲,平均年齡為(63.2±2.5)歲。觀察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為53~80歲,平均年齡為(64.5±2.8)歲。一般資料對比兩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方法,給予患者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藥物,并聯合血管擴張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來修復患者損傷的心肌細胞,以起到抗心力衰竭效果。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基礎上,增加行他汀類藥物治療方法,給予患者普伐他汀,每日1次,每次20 mg[1]。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6 min步行實驗和左心室射血分數;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 18.0軟件統計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百分數(%)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6 min步行實驗和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實驗及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6 min步行實驗及左心室射血分數比較觀察組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后心功能比較
Ⅰ級心功能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作為一種心臟的末期臨床綜合征,由于患者的心肌結構發生改變,進而導致患者的射血能力降低,左心室充盈,患者的心肌細胞功能出現嚴重的異常現象,增加了患者心肌功能損傷的發生概率,無法為身體提供正常的供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并且病程較長,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2]。目前,他汀類藥物被廣泛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療中,該種藥物在修復患者心肌細胞損傷、延緩動脈硬化、消炎降脂上效果顯著。同時,他汀類藥物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心功能,有效抑制炎性因子的釋放,完成對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含量的調節,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6 min步行實驗、左心室射血分數、Ⅰ級心功能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治療中應用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王 菁,劉大勇,嚴新美,曾慶宏,夏金蘭.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以及患者心功能改善狀況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2):2927-2928.
[2] 侯鳳麗.他汀類藥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4):170-171.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