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妮 任文軍 齊穎
摘 要: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中,要求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但由于森林病蟲害預防措施不到位,人工純林、經濟林面積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給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預防,還森林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防止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應從各個環節抓起。
關鍵詞:新造林地;病蟲害;預防
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報告中,要求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重要作用和繁重的任務,發展林業既是改善生態狀況、保障生態安全的戰略舉措,也是調整農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又是綠化美化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客觀要求。國家還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全國新造林面積大幅度增加。
同時,由于森林病蟲害預防措施不到位,人工純林、經濟林面積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給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埋下了隱患。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由于森林周期較長,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隨時都可能遭到病蟲害的侵襲,輕者造成林木生長緩慢,質量下降,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積死亡,造成森林面積的減少。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預防,還森林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防止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應從以下幾個環節抓起。
一、加強森林植物檢疫
首先,要從源頭上狠下功夫,做好造林苗木的選擇。造林用苗必須是不帶病蟲害的良種壯苗,最好選擇國家級良種基地內培育的苗木。其次,苗木出圃必須經過產地檢疫,調入苗木必須持有調出地區森檢機關出具的《植物檢疫證書》。做好產地檢疫工作的同時,加強對外來造林苗木的復檢,一旦發現問題苗木,立即通知苗木所有者及時清除,禁止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
二、強化造林措施
陜西是我國地貌比較復雜的地區之一,氣候差異十分明顯。陜北風沙灘地區氣候干旱、風大、沙多,植被以沙生植物為主。秦巴山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森林資源豐富。由于氣候條件不同,造林苗木的選擇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選用鄉土樹種為主。
同時,造林設計應注意不同類型林種、樹種結構的合理搭配,選擇適宜樹種實行帶狀、塊狀混交,喬、灌、草有機結合,交通干線綠化宜采用段狀混交,避免營造集中連片純林。
還要注意的是,造林時要合理密植,以形成適宜的林分郁閉度和通風透光環境,保護林下植被,豐富森林生物群落,創造有利于天敵棲息的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控能力。另外,對現存森林資源狀況較好的林區還可以實施封山育林。
三、加強森林病蟲害監測
(一)建立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監測系統
以市、縣為單位,針對當地發生的主要森林病蟲害設立中心監測點,以鎮(鄉)、林場為單位,根據不同樹種類型設立森林病蟲害監測站,以村、管護站為單位,根據管轄范圍設立病蟲害監測點。建立市、縣、鎮(鄉)、林場多級監測網絡體系。把一般病蟲害調查與系統調查、專業測報與群眾性測報結合起來,保證新造林區森林病蟲害監測覆蓋率達到100%。
(二)制定完善的森林病蟲害監測管理制度
根據《森林法》、《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制定和完善森林病蟲害監測管理制度,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的管理,使各級測報工作正規化、制度化、常態化,充分發揮各級測報網絡的作用。
(三)改善監測手段提高監測質量
指導各級森林病蟲害監測人員深入學習“3S”技術在病蟲害監測工作中的應用,廣泛開展技術培訓,特別是對松材線蟲病、松毛蟲、美國白娥和中華松梢蚧等病蟲害以及種苗產地檢疫、測報技術進行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各級測報點應配備固定電話、電腦、GPS、打印機、傳真機、病蟲害監測設備等,有條件的測報點還可配備無人機,以提高監測的質量。
(四)建立“互聯網+森林病蟲害監測”體系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實現電話、電子郵件向網絡化填報、自動化收集管理的轉變,采用網上填報和移動端填報結合的方式,通過系統對病蟲害原始數據進行多元分析處理,形成專題圖,及時發布森林病蟲害測報防治信息,切實掌握發生趨勢。
及時將監測到的病蟲害信息通過互聯網、微信平臺向社會發布,科學制定防治方法,做到“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林”。
四、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車、宣傳單、橫幅、網站、微信等多種手段,大張旗鼓地宣傳《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植物檢疫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印制森林病蟲害防治小冊子,及時定期發放到苗圃、林區、木材加工點等,還可以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知識水平,有效提高全社會對森林病蟲害危害性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在宣傳的同時,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還應以縣為單位進行防治。根據病蟲害的危害程度,發生面積,以及分布位置、植被類型、自控能力等因素,將防治區劃分為常發區、偶發區和安全區三種不同類型區。因地制宜,分區治理,把治理面積、防治措施落實到小班,繪制施工作業圖,編制施工作業說明。
不同的病蟲害發生類型區因其林分狀況、地理氣候環境、人為活動以及監測防治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差異,在制定防治措施時要區別對待。堅持從生物學角度出發,以病蟲害監測為依據,以營林措施為基礎,以生物防治為主導,借鑒先進科研成果和成功經驗,有效控制病蟲害的蔓延。同時,要加大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提高林分質量,改善生態條件,逐步實現可持續控制。
縣級以上森防機構應加強森防基礎設施的投入,為各級測報網點增加機動噴霧機、噴煙機等防治機械的數量,增加森林病蟲害檢測儀器、防治藥劑等,每年最少組織2次森林病蟲害防治培訓,以提高應對突發性森林病蟲害發生的能力。
在對森林病蟲害治理時,還應因地制宜地防治,從保護生態環境的大局出發,這樣才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以預防為主、治標和治本同時進行的原則,在嚴格把關的基礎上,加強對苗木的檢疫,以生物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等,進行綜合治理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國的森林病蟲害治理好,才能把我國的林業建設的更好,從而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駱社周.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的設計與研發[D].中國地質大學 2010.05
[2]趙增強,史存峰,彭丹琳,等.淺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08(10):151-152
[3]楊大宏,文永志,李兵.新造林地如何預防森林病蟲害的發生[J]陜西林業.2010,02
[4]王蓬.森林病蟲害發生特點及可持續控制對策的探討[J]河南農業科學.2011,01
(作者單位:周至縣國有厚畛子生態實驗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