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琦
摘 要:扎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以扎、縫、縛、綴、夾等繁雜工藝,利用植物染料繪制出頗受云南人民喜愛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大多以桌布、衣物為主,也很受年輕人的喜愛。扎染作為云南白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支,其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大多以蝴蝶、植物等樣式示人,在互聯網的發展下已經被眾多人所知,但其繁雜的工藝能否被后人傳承仍然是個挑戰。
關鍵詞: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云南白族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最后由于不同方式的扎、縫、縛、綴、夾導致的布料不同程度的染色,形成了暈色豐富、變化自然且有規律的圖案效果。
說起扎染,不得不提的是云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的大理。早在2006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就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隨后一年中,云南大理周城的張仕紳被確定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今天,扎染不僅僅是大理商品的代言詞,更是外人了解大理文化以及云南文化的渠道。
大理擁有豐富的扎染、蠟染手工布藝和飾品,由于以板藍根、藍靛為染料,則作品大多以藍色調為主。扎染匠人們將淳樸素雅的藍色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復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這類傳統染料根據來源被稱為植物染料,與化學染料相比,植物染料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最重要的是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據說,像板藍根一類的染料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對人的健康有益。在回歸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廣泛用來制作衣褲、被子、枕巾、桌布等與人體肌膚相親的用品,格外得到人們的青睞。
扎染起源于黃河流域,有著悠久歷史。現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就已經出現成熟的作品,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在南北朝時期,扎染產品被廣泛用于婦女的衣著,“搜神后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到唐代,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在唐詩中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所以“青碧纈衣裙”已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北宋時,發達的外交使得絞纈產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區流行甚廣,但后因扎染制作復雜,耗費大量人工,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從而導致扎染工藝衰落,以至消失。不過據考證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仍保留這一古老的技藝。除中國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也有扎染手工藝。在20世紀70年代,扎染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于服裝、領帶、壁掛等。
大理周城地區的白族扎染工藝擁有繁雜的工藝過程,由于朝代更替時匠人們的奔波遷徙,很多復雜的扎結手藝已經失傳,如今人類已經經歷了工業革命,贏來了電器時代與信息時代,工廠大型流水機器代替人力,像扎染這樣復雜的工藝逐步沒落。白族扎結樣式復雜,外表有像魷魚一樣的多足動物,也有像花蕊花絮,而扎染的內容大致為蝴蝶花式。扎染的過程首先為印刷圖案:先將棉白布鋪平在桌面上,用刷子在布面上刷上小粉并蓋上一層塑料布,用筆蘸碘酒在塑料布上繪制圖案,再用小針把塑料布截通,使碘水滲下。這樣碘水遇到小粉變藍色,棉布上就留下進出的所需要的圖案了。其次是扎花:扎花就是進行絞扎,就是用手工縫扎布料的工序,依據預先刷印的圖案造型,采用折、疊、擠、縫、卷等方法在白布上縫扎各種花紋的圖案。扎好的布料因線被收緊縮成一團團的疙瘩,民間因此也形象地稱扎染布為疙瘩布。第三步是浸泡:把絞扎好的棉布放入清水池中浸泡,目的是把棉布上的小粉退去,并把要染的布洗干凈,有的時候還要用腳踩幫助棉布洗滌干凈。第四個步是染布:把浸泡好的布料放入裝滿染液的木質大缸中,進行浸染。傳統的白族扎染使用的自制的靛藍溶液,使用這種純天然植物染料染色通常要進行多次浸染。浸染一次需曬干后又再次浸染,反復多次,直至布料呈現所需染色的深度就可以了。第五步就是晾曬:布料經過多次的浸染后,出缸濾水,并且要在清水缸中過一遍,然后就可以進行晾曬了。第六步是拆線,拆線就是將扎花時縫、扎過的地方的線拆掉,使圖案花紋顯現出來。這道工序不復雜,但一定要細心,否則拆破了布料,就前功盡棄了。第七步為漂洗、脫水:就是將浸染后拆線的布料放在水中反復漂洗。所用器具一般是木缸,也有用水泥砌成的水池。漂洗的程度也要因所需布料的顏色的深淺而定,漂的過多或漂洗不夠都會影響花紋圖案的成色。第八步驟為碾布:傳統工藝在漂洗、晾干后還需用一個鞍形的石碾把經過扎染的布料碾壓平整。現在,白族扎染戶多用燙平取代了石碾。
云南少數民族有對蝴蝶圖騰的崇拜。扎染之鄉喜洲鎮周城村是白族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寶庫。遐邇聞名的“蝴蝶泉”就在距村落一里之遙的西北邊點蒼山東麓,古往今來被作為朝圣地。除了蝴蝶本身,蝴蝶樹、蝴蝶花、化蝶等也是白族人民心中幸福與好運的象征,因此誕生了許許多多有關蝴蝶的圖案。這類蝴蝶紋飾有單體蝶紋,雙體蝶紋,四體蝶紋,還有圍蝶成圈,是無數蝴蝶組成的復雜圖案。無論是單體蝶紋還是復體蝶紋都是朝著象征、抽象的蝶紋演變,是比現實的實體蝴蝶更高更美的藝術形象。色彩繽紛的蝴蝶以樣式頻繁出現在各種工藝品中,也自然成為扎染的主要內容。扎染上的圖案也并非類似畫家動筆墨和靈感的結果,而是依靠扎結與染色的完美配合誕生的藝術,因此想要形成一只美麗的蝴蝶圖案就要經歷復雜的思考,而傳統扎染藝術品種一般都有眾多蝴蝶存在,可見扎染文化的獨特與寶貴。
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與生活用品的極大同化,扎染藝術品大多以地步、桌布、床單、衣物等方式出現,心靈手巧的匠人甚至能夠通過復雜的扎結創造與時尚結合的完美圖案,將傳統工藝與時代接壤。不過由于扎染本身工藝復雜,染料取材植物,難以大批生存,也造成了工藝品本身價格昂貴的現狀,不過隨著社會物質文明極大發展,更大的問題并非扎染藝術是否會被群眾欣賞,而是這樣復雜的工藝是否因為難以得到豐富的經濟效益而受到摒棄。難能可貴的是扎染藝術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藝遺產中,接下來就是后人對扎染技術的傳承與認可,網絡的極大發展也可以提高扎染藝術的國際欣賞價值。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