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楊文龍,管雪梅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至2015年末,我國老年人口超過2.21億,約占總人口的16%,至2020年,將達到2.43億,約占總人口的18%[1],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已迫在眉睫。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由于受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社會地位、思想觀念等諸多原因的影響,隊伍發展動力不足,無法滿足老齡化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加快養老護理專業的建設,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高校在老年護理專業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培養急需的專業基礎扎實、國際化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強的復合型高級老年護理人才。2015年,我院與德國HALMA護理專科學校開展了中德老年護理專業國際教育合作,構建了“兩段雙軌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培養醫療衛生事業和健康服務產業發展需要,具備尊老、敬老、愛老的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夠用,技能素質過硬,人文素養較高,外語應用能力良好,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在國內外各醫療機構的老年病科、老年護理及養老機構、老年體檢中心、社區衛生服務與康復機構、臨終關懷機構等從事針對患病、失能老年人進行臨床護理、健康管理、康復指導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護理人才。
在校期間考取能力證書(見表1)及職業資格證書(見表2)。

表1 應用能力證書一覽

表2 職業資格證書一覽
有機融合現代學徒制與德國雙元制,構建校院合作與國際合作交流的“雙合作”育人機制,充分體現國際老年護理特色,院(醫院)校融通、教學做合一的“兩段雙軌四遞進”才培養模式,“兩段”即理論學習實踐分兩段(國內、國外),“雙軌”就業與國際接軌,教學與醫院接軌,“四遞進”指專業崗位技能四輪遞進訓練。
第一階段(即第一、二學年):在國內學習兩年,按照德國老年護理標準培養要求,以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全程貫通,校院雙方的相關專家、教授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共建實訓基地、共編教材、共研課題,實現校院雙主體育人、專兼教師雙向流動的教學聯動機制,推動業務培訓、教學能力、臨床實踐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有機融通。“四遞進”是按認知規律,通過“職業感悟訓練—基礎專業技能訓練—崗位技能訓練—崗位綜合技能訓練”,分階段開展學生職業認知、校內技能訓練、到醫院社區見習與輪崗實習等,實現職業能力培養與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的融通。在學校建病房,在醫院設課堂。在校內實訓基地以工作任務或案例為載體,按護理工作流程組織實施教學,在校外實習基地以完成真實病例的護理工作為主要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通過“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教”提升護理職業綜合能力。
第二階段(第三、四學年):學生主要在德國學習兩年,取得德國老年護理助理資格,通過德語B1考試,赴德國維爾茨堡哈勒瑪護理專科學校繼續學習老年護理相關課程,接受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培養適用于涉外老年護理職業素質,提前進入職業角色。運行框架見圖1。

圖1“兩段雙軌四遞進”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框架

圖2“一體兩翼三能力”的課程體系架構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觀,以“國際接軌、院校融通、教學做一體”的內涵要求為框架,兼顧學生崗位需求和未來發展需求,以德國老年護理專業教學大綱為藍本,以職業活動為主體,通過職業感悟訓練、基礎專業技能訓練、崗位技能訓練、崗位綜合技能訓練設置崗位核心學習領域課程,構建體現老年護理特色“一體兩翼三能力”的課程體系。其中,一個主體是護理綜合能力,兩翼是人文素養與外國語言,3種能力是護理通用能力、護理專科能力、護理綜合能力。該課程體系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體現“技術應用特色、交流與溝通特色、海外生存特色”的專業發展理念。
實踐教學是護理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護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綜合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轉化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護理教學的總體效果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2]。按照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強調“實用、適度”,技能訓練則強調科學規范及創新能力。根據護理崗位標準,在國內護士執業資格標準的基礎上,導入德國老年護理教育標準,系統制訂護理(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從基礎學習領域、核心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的課程融通,與國際接軌的特色化課程體系,引進“SP標準化病人”,形成“校內實訓、認知實習、跟崗實習、畢業實習”新的臨床教學方式,探索了“實際崗位情境(設崗)—認知崗位任務(知崗)—明確崗位內涵(明崗)—實踐崗位技能(踐崗)—頂崗實習工作(頂崗)”的“五崗”教學模式,解決了理論教學與臨床護理工作脫節的問題。同時開設保健按摩、醫學美容、中醫護理、康復護理、KAB創新創業基礎等專業創新創業課程,通過滲透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傳統的護理教育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對處于多媒體時代的“90后”高職學生吸引力有限,教學效果難以提升[3]。遵循教育學、心理學基本原理,根據課型、基于學情,選擇PBL、翻轉課堂、對分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恰當模式,結合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打造特色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果。考核模式的改革也同時跟進,考核重點由原來的知識記憶向知識運用轉變,由單純理論考核向理論實踐一體化考核、過程考核轉變。考核方式可以轉變為實訓過程考核、實習業績考核、無紙化考試(模擬護資考試)、以證代考、非標準化考試,鼓勵教師采用非標準答案考試,具體考核方式應根據課程和學生特點靈活確定。
經過3年的建設,專業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護理(老年護理)專業被確定為首批全國65所職業院校養老服務類示范專業;2015年與德國HALMA護理專科學校簽訂了中德老年護理專業合作辦學項目,2017年與DieBurchardFührer GmbH (德國伯福集團)、InstitutfürWeiterbildunginder Kranken-&Altenpflege(德國醫衛教育集團)簽訂了中德老年護理研究院合作項目,開創了甘肅省老年護理專業國際合作辦學的先河;2015級護理班(老年護理方向)17名學生已有11名學生順利通過德語B1語言考試、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正在辦理赴德簽證相關手續,其他6名學生及2016級13名學生現正在強化語言學習,通過歌德B1語言考試,獲證后將赴德學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