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云,李 營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教學質量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主要目標。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和高等教育質量的評價主體,學生滿意度是評價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工具。醫學院校作為培養高等醫藥衛生人才的搖籃,教學質量的高低是影響學生培養質量的關鍵,關系到未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本文對某醫科大學在校生進行了本科教學質量滿意度調查,以期提高該校的本科教學質量,為培養優秀的醫藥衛生人才提供參考。
于2017年3月對某醫科大學2013級至2016級的臨床醫學、護理、中醫、藥學、勞動與社會保障、衛生事業管理6個專業的在校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共發放問卷700份,回收有效問卷59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4.57%。
本研究的調查工具為課題組自行設計并論證的《某醫科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專業、性別等一般人口學特征和在校本科生對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的滿意度評價。其中,滿意度評價包括8個二級指標和35個三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采用專家排序法,三級指標的權重系數采用層次分析法,35個三級指標按照李凱爾特量表賦分,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分別計5分、4分、3分、2分、1分,最后將各項均分乘以權重匯總求和計算出總分[1]。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為保證問卷質量,先進行預調查,并對所有調查員進行嚴格培訓指導,調查前向調查對象介紹調查目的、意義、問卷的內容及填寫注意事項。問卷由學生現場獨立填寫并收回。
對全部數據進行邏輯檢錯后,利用Excel2007軟件建立數據庫,對錄入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人數為592人,其中男性292人(49.3%),女性300人(50.7%);專業:臨床醫學 117人(19.8%),護理 110人(18.6%),衛生事業管理88人(14.9%),勞動與社會保障83人(14.0%),藥學 109人(18.4%),中醫 85人(14.4%);2013級 80人,2014級186人,2015級200人,2016級126人。
收集該醫科大學學生的資料數據,在學生打分的基礎上,利用本項目研究得到的二、三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對該校的本科教學質量滿意度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見表1。學生評價綜合評分指數為3.9837分,為8個二級指標加權分值之和,結果接近4分,表明大部分學生對本科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為滿意。從指標排序來看,二級指標中教學態度和教學內容分值最高,分別為4.0724分和4.0155分;其次為教學能力和教學管理,分值分別3.9964分和3.9898分;其余4個指標分值均低于綜合評價結果。三級指標中,學生評分排在前三位的指標為愛崗敬業、遵守教學管理制度和治學嚴謹,分別為4.0937分、4.0904分、4.0523分,均為教學態度維度中的指標,說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比較滿意;分值排在后三位的指標分別是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的實踐問題、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分別為3.8725分、3.8947分、3.9253分,說明學生對實踐教學、課程設置等方面不太滿意。從專業來看,護理、藥學、臨床、中醫4個專業滿意度評價分值均低于最終綜合評價分值,分別為3.8500分、3.8922分、3.9233分、3.9247分,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滿意度評價分值均在4分以上。
調查結果顯示,該校本科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加權評價指數為3.9837分,總體評價結果為滿意,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能力、教學管理4個指標的學生評價分值略高于綜合分值,但與非常滿意5分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繼續對各個維度加強建設,重點建設以下幾個薄弱環節,努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滿意度。

表1 某醫科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學生滿意度評價指標分值
教學效果是反映教學質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也是辦學水平和辦學成就的體現,其權重為0.136,在8個二級指標體系中占重要的位置。調查結果顯示,教學效果指標的學生評價分值低于綜合評價結果,該指標下的4個三級評價指標分值也低于綜合評價結果,其中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應的實踐問題的分值最低,特別是護理專業的學生,該項分值為3.5983分,滿意度不高,說明學生對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感到力不從心,理論與實際脫節。建議該校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滿足學生需求為己任,加強教學改革服務,重視實踐教學安排,保證實習、實訓基地數量和質量能滿足學生需要,配備先進的實驗儀器、現代化教學設施、優秀教師等教學資源,精選、優化、整合實踐實訓內容,合理分配學時,重視學生專業實習的教育與指導,多管齊下,提升教學服務質量,努力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特別是針對臨床、中醫、護理這些實踐操作型學科,通過拍攝相關實踐操作視頻、手術直播、臨床實踐、醫案教學、虛擬臨床技能訓練等方式,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技能培養與鍛煉,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建設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其權重最大,但學生對此的評價分值低于綜合評價結果,該指標中有3個三級指標的分值低于綜合評價結果,尤其是“學校重視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分值較低,說明學校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無法滿足學生需要,尤其是臨床專業,該項分值為3.8286分,在6個調查專業中滿意度最低。醫學是一門創新學科,既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建議學校積極創造條件,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多途徑、多元化增加本科生科研訓練活動;實施雙導師制,讓每位學生都有一位基礎科研指導教師和一位臨床科研指導教師[2],從選題到研究全程指導學生參與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強化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及訓練;拓寬學生知識領域,提高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倡導教師將科研方法、最新科研進展及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引導并激發學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
教學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合作關系,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需要將此關系建立好并利用好。調查結果顯示,此指標的學生評價分值及其中的3個三級指標分值也低于綜合評價結果,特別是“課堂練習及課后作業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分值較低,為3.8947分,護理專業學生評價分值為3.7821分,是6個專業中滿意度最低的,說明學生對教師布置的作業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滿意度不高,不能有效幫助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消化吸收,需要教師在強化學生對授課知識理解記憶的過程中,對布置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加以改進。同時,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在授課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利用慕課、微課等現代化網絡平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的就業形勢進行恰當引導和啟發,可以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信心與努力學習的決心,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專業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該指標的學生滿意度評價結果為3.9689分,低于綜合評價結果,該指標下的3個三級指標“專業設置反映社會需求”“專業培養方案重視課程之間的聯系與融合”“課程設置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的分值均低于綜合評價結果,而且中醫、護理、臨床3個專業的滿意度相對較低,說明該校專業建設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課程安排不能有效促進專業發展。建議學校要完善專業建設思路,深入了解學生對本專業的期望及要求,加強專業建設,使專業設置符合社會實際需求,優化與創新課程設置,注重知識整合,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化,讓學生獲得在未來就業市場上有競爭優勢的專業性知識、技能[1],滿足學生就業需求,提高該專業學生的專業滿意度。
除上述舉措外,學校還需要繼續努力,從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素質、加強教學管理、建立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來統籌發展,多方面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