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白云怡
自
馬哈蒂爾再次成為馬來西亞總理后,有關中國企業在馬投資境況的議論就沒有停歇。從大馬東部沿海鐵路等大型中資項目的取消,到馬哈蒂爾訪華對阿里巴巴、吉利等企業伸出“橄欖枝”,馬來西亞新政府對中資企業的態度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在政權更迭的新背景下,中國企業投資馬來西亞又有哪些新的機遇和風險?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日前專訪了中國-馬來西亞商會會長方維城。
環球時報:對很多人來說,此前馬哈蒂爾總理訪華釋放了一種“混合”的信號:一方面,他表示馬來西亞希望向中國制造商學習,鼓勵中國企業到馬投資;但另一方面,他又宣布取消中資承建的項目。您怎樣理解這種看起來“含混”的信號?您認為馬來西亞新政府對中國企業和投資的態度到底是怎樣的?
方維城:我認為不存在所謂“混合”或“含混”。首先,當我們在談到東鐵和沙巴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取消時,需要考慮到目前馬來西亞國內的現實狀況:馬來西亞的國債已經處于極為危險的邊緣,確實無力支撐東鐵、沙巴天然氣管道等這么大投資的項目。在我看來,取消這些項目是馬來西亞的萬般無奈之舉,中國在此問題上展現出的理解態度讓我們十分感動。
從馬哈蒂爾的訪華之行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向外界釋放馬來西亞需要更多中
國技術和人才的信號,對中國企業的歡迎態度非常明顯。馬哈蒂爾總理1981年第一次執政就提出“向東學習”,當時這個“東”主要指日本,但現在很顯然他意識到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科技行業已成為馬來西亞需要學習的新目標。
環球時報:您覺得馬來西亞新政府未來會更歡迎哪些領域和產業的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大馬政府是否會為中企提供什么優惠政策或支持?
方維城:根據我從馬來西亞國際貿易部得到的信息,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在馬來西亞主要參與的領域包括橡膠產品、基礎金屬制品、食品制造、裝配用金屬制品等。未來,中國企業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將會有更多的投資機遇,比如可替代能源、光纖、藥品、醫療設備、通信技術、航空航天等行業,高科技、資本密集型和知識驅動型的特點將十分明顯。
這些年我們也做了一些幫助中國企業和馬來西亞企業對接的溝通工作,感到自動化領域也是馬來西亞急需的產業之一。隨著勞動力成本提升,未來五到十年自動化將成為馬來西亞社會不得不
重點關注的領域,而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十分先進。
環球時報:相比其他國家而言,馬來西亞的投資環境有哪些優勢?
方維城:馬來西亞具備先天的地理優勢,是整個東南亞的樞紐。如今,東盟內部已實現零關稅,這意味著馬來西亞制造可以輕松地出口東南亞各國。此外,和馬來西亞簽署雙邊或和東盟簽署多邊自貿協定的還有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很多國家,享受關稅減免的市場人口已高達27億,這對前往投資外資企業來說是一個相當廣闊的市場與前景。
此外,馬來西亞的商業法律環境相對完善,對知識產權這一塊的保護做得比較好,很適合高端產業前來投資。而在勞動力和人才方面,由于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和文化的國家,當地人與生俱來對不同文化有著很強的適應能力。
環球時報:據您對新政府已表現出的執政風格和執政重點的觀察,您覺得馬來西亞未來的投資環境將會因政府更迭有所改變嗎?
方維城:從新政府的承諾來看,反
腐將成為其執政重點之一。如果這一點可以做到,整個制度會變得更為透明,卡在中間的“尋租者”“小鬼難纏”等情況都會有所緩解,相應地各國投資者在馬來西亞做生意也會更加方便、透明。在執行層面,我們看到新政府在官員任命上有更加專業化、技術化的趨勢。從此次內閣構成我們可以看到,大多部委的部長均由有相應專業背景的人才擔任,這意味著未來馬來西亞政府的溝通效率和專業度都將更高。
環球時報:面對這些新形勢,您覺得中國企業到馬來西亞投資需要著重注意哪些問題?避免哪些風險?
方維城:目前部分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仍然有戰略考量較多、商業考慮相對不足的情況,尤其對對象國的國情背景、可行性、項目償付能力等方面的調研還有所欠缺。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尋租客”的問題。“尋租客”是馬來西亞政壇長期存在的一個群體,他們為企業打通和政府及其他合作伙伴的關系,好拿到項目。但按照新政府的承諾和理念,今后這個群體在大馬政治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越來越淡化。所以作為企業,對“尋租客”的依賴也必須逐漸降低。此外,在新政府大規?!胺锤毙袆酉?,中資企業也應當更加小心,避免“被卷入”一些當地的腐敗案件中去?!?/p>
環球時報201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