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產權轉讓與吸收合并是央企“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專項工作中國有資本退出的兩種主要方式。論文從兩者法律依據、主要程序等角度,結合筆者實踐,對比分析,歸納兩種方式的適用范圍,以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
【Abstract】The assignment of property and consolidation by merger are the main ways for state-owned capital to withdraw from the special work of “compressing management levels and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orporate accounts” of central enterprises. From the angle of legal basis and main procedures of these two method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he two approaches,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practical work.
【關鍵詞】產權轉讓,吸收合并;國有資本
【Keywords】 assignment of property; consolidation by merger; state-owned capital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06-0011-02
1 引言
國有資產退出問題是國有資本合理流動、調整國有產業布局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國務院國資委展開低效無效資產清理處置和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專項工作階段,國有資產退出方式的研究和合理選擇,事關該項工作的成敗得失。
2 國有產權轉讓的法律依據和主要程序
國有產權轉讓,是指依法將國家對企業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轉移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的行為。
2.1 法律依據
《公司法》第72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上述規定是公司股權轉讓的規定。相對非國有資產而言,國有資產因其權屬國有的特殊性,轉讓程序除須符合《公司法》之外,還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和《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和《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若干問題的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即國有資產交易標的應當權屬清晰,產權轉讓原則上通過公開市場進行,以審計評估核準或備案結果為基礎確定轉讓價格。
2.2 轉讓程序
國有產權轉讓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若干步驟:一是內部決策。國有獨資企業的產權轉讓,應當由總經理辦公會議審議。國有獨資公司由董事會審議;沒有設立董事會的,由總經理辦公會議審議。涉及職工合法權益的,應當聽取轉讓標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對職工安置等事項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二是相關部門決定和批準。三是清產核資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備案。四是在產權交易所進行信息披露公開征集意向受讓方。五是簽訂產權轉讓合同、收取轉讓價款、辦理資產交割和工商及產權變更登記。
3 吸收合并的法律依據和主要程序
吸收合并是指一個企業吸收其他企業,被吸收的企業解散,吸收的企業存續。
3.1 法律依據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第18條規定,“企業合并或者分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政府或者政府主管部門批準。”第20條“企業合并、分立或者終止時,必須保護其財產,依法清理債權、債務。”第21條“企業的合并、分立、終止,以及經營范圍等登記事項的變更,須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公司法》172條“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174條“公司合并時,合并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并后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可見,無論是全民所有制企業之間,還是公司制企業之間,吸收合并均有法律依據。
3.2 合并程序
《公司法》第174和175條規定了公司制企業合并的一般性程序。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合并程序并無明確規定,可以參考公司制企業規定執行。同樣,因國有資產處置的特殊性,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和控股公司的合并還應履行特殊的審批程序。一是審查批準。合并各方分別將吸收合并請示逐級上報批準。二是簽訂合并協議,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三是通知債權人。合并各方自作出合并決議之日起10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30日內在報紙上公告。四是處理債權。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30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內,可以要求清償債務或提供相應擔保。五是工商登記。自公告刊登之日起45日后,辦理被吸收企業注銷登記、存續企業變更登記。
4 兩種方式的選擇適用
在國資委開展的“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專項工作中,國有產權轉讓和企業間吸收合并是實現“壓減”的有效途徑。國有產權轉讓審批環節多、周期長、收益兌現快,吸收合并需要通知企業債權人,能否以較低成本、較短周期完成合并與債權的處理有密切關系。因此,具體某一企業選擇哪一種方式實現“壓減”,應綜合考量如下三個因素:
4.1 企業財務情況
國有產權轉讓必須對標的企業進行審計,并評估備案。根據國資委《企業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工作指引》的規定,備案項目的經濟行為審計報告應為無保留意見的標準審計報告。這就要求擬轉讓產權所涉企業的財務資料完整、債權債務關系清晰且具備函證條件。企業間吸收合并無需審計評估,對企業財務情況要求不高。但因被吸收企業的資產債權債務由合并后存續企業承繼,企業合并過程中需向債權人發出合并通知,若債權人要求清償債權或提供擔保,企業需如債權人所請后才能合并。因此,從財務情況角度將財務資料完整,債權債務均可函證核實,無其他導致出具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企業,即便其對外債務較多,亦可采取產權轉讓方式實現“壓減”;若企業對外債務較少,但具有無法克服的影響非標準意見審計報告的因素,則更適宜采取吸收合并方式。如,某企業近五年均因其下屬企業財務管理問題被中介機構出具否定意見審計報告,這些問題短期內又無法全部解決,但該企業對外債務僅占債務總額的0.5%,且均已超過訴訟時效多年,因此,采取吸收合并方式更為可行,最終,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完成了該企業的合并注銷。
4.2 企業處置周期
如果說企業財務情況是產權轉讓與吸收合并選擇適用的硬性指標。那么處置周期則是兩種方式選擇適用的參考指標。由于產權轉讓需經過經濟行為審批、審計評估、備案審查、信息披露、合同洽商與交易機構審核、出具產權交易憑證、工商變更登記若干個工作環節,從經濟行為報審到最終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約需120日。其中信息披露需20個工作日,若為轉讓控股權或全部產權,還需進行20個工作日的信息預披露。如審計評估需調整說明的因素較多,工作周期可能更長。企業間吸收合并除公告期45日為法定時間不可縮短外,其他審批、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合同洽商和工商變更登記時間均可根據需要調整。在“壓減”工作實踐中,經辦的吸收合并最短周期為2個月,產權轉讓的最短周期為4個月。
4.3 企業經營戰略
國有產權轉讓是股東通過讓渡控股權或企業整體產權的方式改變過去股東的控股地位或完全退出企業經營。如國有股東認為某一企業與其自身發展戰略不符,決定不再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則通過產權轉讓方式既可實現完全退出,又可實現轉讓收益。企業間吸收合并是存續企業通過承繼被吸收企業的全部資產、負債實現后者法人主體資格的終止。其實質是一種資產重組。在標的企業即具備國有產權轉讓的條件又能夠實現企業合并的情況下,應從國有股東經營發展戰略角度加以分析選擇。
如,某國有獨資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歷年審計報告均為無保留意見,該子公司名下有可經營性物業資產,且債權債務關系簡單清晰——除存在該物業資產承租人一家債權人外,債務人僅為該國有獨資公司。經過分析,選擇吸收合并作為該子公司的“壓減”方式——將該子公司合并至其母公司。其優勢在于:一是母公司為資產經營企業,采用吸收合并方式既可完成對子公司的處置。二是適用特殊稅務處理政策,免征部分稅金。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國發〔2014〕14號)、《關于納稅人資產重組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13號的規定,企業通過合并方式,轉讓全部或者部分實物資產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債權、債務和勞動力的,不屬于增值稅和營業稅征收范圍,不應視同銷售而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三是優化母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因母公司為子公司的債務人,通過兩公司合并的方式實現了債權與債務歸于母公司同一民事主體,債權債務關系終止。四是縮短了“壓減”周期。
綜上,國有產權轉讓與吸收合并各具特點和優勢,在央企“壓減”工作中,只有結合標的企業的實際情況、國有企業的戰略定位和“壓減”工作的具體要求進行綜合考量、認真分析,才能做出恰當的選擇,才能避免為“壓減”而處置,才能提高“壓減”工作的效率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