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林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060-02
“文貴于思”,而在小學作文課教學中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見題就寫,很少進行認真思考和構思,寫出的文章不是跑題就是中心不明、結構零散。還有的學生見題后無從下筆,不能正確的確定文章的中心,寫出的文章頭緒不清沒有主次。因此為了能使學生在寫作時抓住中心,突出重點,我認為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注重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教師的教學觀念要更新、方法要創新。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果不能充實新的理論,不吸收新鮮事物,還有在作文教學中不結合社會實踐,就會造成作文教學時的課堂氣氛沉悶,質量不高。為了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扭轉作文教學的被動局面。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取消命題作文。列如:這次習作寫一小動物,教師在安排這次習作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隨意寫小動物就可以了,只要突出小動物的外貌、特點、生活習性等特點就可以了,不需要千篇一律寫一種動物。其次在寫仿課文作文時要求學生要有創新意識,不要只仿不創,內容不鮮。最后要求學生習作時開闊視野,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死的東西要寫活,使寫出的文章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樣才能體現出文章的主題。
二、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不能脫節。
1.年級脫節對作文教學的影響。低年級忽視句段的訓練,不抓不管,導致基礎不好;中年級帶抓不管導致過度不好;高年級想抓已經晚了。
2.作文與社會生活的脫節。學生作文無生活素材遇到作文就會遲遲不能下筆,覺得無從開頭,無話可寫。另外在作文教學中也不能忽視說話與觀察能力的訓練、思維能力的訓練、讀寫結合是學校的作文教學的重點,如果偏重于書面表達而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允許的,面對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的是能寫會算還會做的人才。根據實際情況學生正好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普遍低下,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本著一切務實,必須強化作文教學,逐步要形成低年級說寫起步,中年級段篇成形,高年級綜合達標的三步走方法,每個階段都非常重要不可小視。
三、小學作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要先寫出好的作文,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積累說寫素材的習慣。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積累說寫素材的主要途徑。寫作文時要做到觀察、思維、表達密切相結合。看圖、觀察事物、說話寫話是初步的作文訓練,寫作質量的高低與觀察事物的深淺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把培養觀察能力作為作文訓練的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習慣。
1.使學生掌握觀察的范圍。學生觀察的課題十分廣泛,由于年級不同,認識能力的差異性,觀察要注意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并注意層次要求,低年級以觀圖為重點,中年級以觀物為重點,高年級以觀人和事為重點,但各年級是截然分不開的又是交叉進行的。
2.學生觀察必須有正確的方法:①指導學生會細致的觀察,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觀察態度和習慣。②指導學生會抓住事物的特點觀察。③指導學生會有順序的觀察。④指導學生全面觀察、比較觀察、多角度多層面觀察。⑤指導學生有目的的觀察。這樣學生觀察有方法,寫出的文章才自然流暢。例如在寫小動物的習作中我們應該通過這幾個方面來指導學生習作,這樣才能使寫出的文章中心突出,條理清晰,一個活靈活現的小動物就會展現在你的眼前。
(1)要準確的寫出小動物的外形。比如《翠鳥》這一課作者按照“局部—整體—局部”的順序,通過寫翠鳥的爪子、羽毛的顏色、形體、眼睛、嘴的特點描寫,把翠鳥美麗可愛的特點準確地表現了出來。
(2)通過觀察要抓住小動物的具體特點來寫。比如翠鳥捕魚時文中用“蹬開、像箭一樣、叼起、貼著水面”,這些動作是在一剎那進行的,甚至連機靈的小魚都沒有反應過來,這幾個動作聯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鳥捉魚迅速敏捷的特點。
(3)要寫出動物的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性。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生活性格特點和生活習性:如狐貍的狡猾、猴子的頑皮,以及它們的生活習性也不同,只要我們認真細致的,用心去總結,就能具體生動地把我們要求寫的小動物給寫活,給人們留下揮之不去的深刻印象。
四、說、寫文章離不開思維活動。
文章是思維的產物,當學生通過觀察、閱讀積累,這樣學生便儲備了比較豐富的說寫素材,思維便成了說寫好文章的重要問題。說寫文章是一種藝術的加工,這樣就需要靠思維創造優美的意境,這樣才能說寫思維健康、情節生動、語言流暢的文章。
五、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實踐應用是提高說寫能力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可以鍛煉和提高說寫能力,另一方面可直接服務于生活,發揮作文教學的社會作用,我們應該重點抓兩個方面:一是學習應用,教師應該設計多種形式的說寫作文。如寫學習體會、社會見聞、日記等;二是創造應用,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喜聞樂見的說寫競賽活動。如創辦小報、舉辦口才與演講、故事會等競賽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說寫能力,使學生達到由不想說寫變為愿意說寫,由見題無從下筆變為見題會寫的程度,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