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貴
【摘要】實踐教學逐漸為學校所重視,已經成為大學新的重要教學和辦學模式,成為評價和考核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實訓教學,學校跟企業或公司進行合作,將公司需要完成一定生產任務交由學生完成,解決學校實驗設備和學生實際鍛煉不足問題。
【關鍵詞】實踐教學 實驗學科 隱性知識
【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2015年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師范生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15JYKX008);渭南師范學院2016年教學改革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JG201642);渭南師范學院2017年教育科學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美術教師核心素養培育研究》(17GJHZ0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255-02
學習不僅包括理論知識中學,同時還包括做中學、用中學,研究開發中學、互動合作中學。實踐教學將學科問題生活化、情景化、社會化。教學來源于生產一線的實際經驗,也是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探究實踐,親自動手操作,知識直接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效果。人才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踐性人才。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實踐中發展,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
學校教學內容難免陳舊落后,學校所學到的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實踐教學進入社會現實,將新的科學前沿的知識引入教學。實踐教學彌補學校教育、理論教學不足,引導學生熟悉了解社會,為即將進入社會和“上崗”就業提供實戰演練。
一、體驗性知識只能通過實踐獲得
有的知識是實踐體驗性知識,不做永遠不理解不掌握。知識與經驗來源于與環境的交互,來自于個體作用于客體而獲得認識,鍛煉中積累經驗,通過長期實踐而逐漸積累各種事實和經驗。
怎么做的知識(Know - how),是做事的技能和能力。做中學,培養能力,訓練技能、提高素質。在實踐中獲得技能。杜威指出,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使學校里獲得的知識與生活活動聯系起來。高度重視“做”的教育作用,強調在社會實踐中學習。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 即使學生記住,那也只是紙上談兵,缺少動手缺少激情,缺少實際知識等。在實踐中真正操作,才能發現工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才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真正達到 “學”的目標。不僅學到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傳統理論教育所傳授的概念知識和理論,在實際現實之中,有可能不管用。而做中學,學生親自參與發現、觀察與實驗,接觸實際,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培養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社會情緒控制能力,建構能力體系。
二、實驗學科必須實驗
藝術、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實驗學科,實驗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與教學方法。它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驗證知識,獲取新知識。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
知識的價值和發展在于運用。面而社會與世界,知識必須用來解決問題,才是力量。知識在應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拓展。不務實,不重視知識的運用與轉化,清談空談賣弄,沒有意義。
三、掌握隱性知識只能通過交互實踐
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前者為顯性知識,后者稱為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語言,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是人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非語言智力知識,非正式的、難以表達的技能、技巧、經驗和訣竅等,是人類活動的內心成果。更加含蓄,難以量化和信息化,難以通過正式的信息渠道轉讓。隱性知識存在于個人頭腦中,是一種程序性知識,與行動和特定情境密切相關,與個人的觀念、洞察力和經驗聯系在一起,依托特定情境而存在,是對特定的任務和情境的整體把握,很難清晰表達,不經過邏輯推理,不使用語言、文字等來表達,不能通過正規的形式(學校、大眾媒體等形式)進行傳遞,很難通過正式網絡進行轉移,不能從他人那里直接獲得,不能言傳,只能通過緊密合作而觀察和體會,通過實踐和直接交流而獲得,只能靠自己獲得,通過“師傳徒授”的方式傳遞,僅憑經驗、模仿和實踐,通過人們身體的感官或者直覺、領悟獲得,只有通過緊密的、值得信賴和持續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網絡傳遞。隱性知識是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
主體在認識過程中所產生和應用的隱性知識,多植根于人類身體機能的運用,或對于工具的使用。個體獨特的基于內部心智與思維的隱性知識,或基于個體“元認知”的隱性知識,體現為個體的心智模式、解決問題的方法、直覺、情感等,一般需要通過師徒傳授方式才能掌握獲取。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共享,要求參與人采取開放的態度,需經由個體在其環境中長期體驗來實現。藝術家演奏與繪畫、醫生對病人施行手術等,這些操作藝術技能,有大量隱性成份,通過內部思考與外部交流可以獲得,還需要反復親身實踐和體驗。
四、教育的豐富性只有實踐才能展得開,說得明
充分溝通,才會有教育的創造、教育的快樂以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共同發展。在生活實踐中,經受鍛煉,日生日成,日積月累,從而養成品德和技能。通過觀察生活,形成和習得品德,提升理性認識。
能力素質是在“實踐—認識—實踐”反復循環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參加社會實踐,結合課堂理論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身體力行,從實踐和外在行為,進行塑造,實現知行統一。參與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文體活動、咨詢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生產勞動、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親身體驗人類文化思想內容和本質要求,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品德和才能。
五、實踐教育也是教育
理論和實踐并重。實踐教學中運用理論,在實踐中深化升華理論。在運用中找規律,在摸索中尋技巧。一切相輔相承,都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豐富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滲透到學生實踐,在實踐教學中達到教學做一體化。
有意義學習,新概念、新知識需要與原有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聯系。這是影響學習成效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學中基本、核心原理。具備本學科系統、深入的理論知識、洞悉其理論體系各知識點間內在聯系,且了解學生當前基礎、知識水平與認知特點的教師,在其專業指導下,肯定要比學生自己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實踐學習要有效得多。盡管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卓有成效,但決不是忽視教師的指導,放任自流,任憑學生盲目探索。
參考文獻:
[1]馬雪艷;李克林.構建藝術設計實踐教學體系推動高校創新文化建設.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08
[2]陳小寧.藝術教育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音樂創作.2015/09.
[3]李舫.論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企業化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設.大舞臺2015/06.
[4]王月潔.師范類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由傳統課堂教學向實踐教學轉變的思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6.
[5]祁焱華;劉曉明.基于網絡空間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究.大舞臺.2015/04.
[6]郭海洋.我國地方高校戲劇影視教育的實踐性問題研究.教育評論.2015/07.
[7]章勇.在實踐中建構公共藝術教學——以山東大學(威海)為例.裝飾.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