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蘭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32-02
隨著信息化教育的普及,教師如何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將課程同媒體課件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已經成為了當前教學研究的重點。信息技術主要通過利用動靜圖片、文本、聲音以及視頻等功能將書本中的各個知識點進行“包裝”,進而使其呈現生動化、直觀化的效果,這相對于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授課方式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幾何內容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繪制圖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對于一些偏難的數學題其圖形往往較為復雜,因而在細節的展示方面并不全面,但是信息技術可以讓教師在課下利用一些軟件預先快速地完成圖像的繪制工作,這樣不但能夠節省課堂時間,進而讓教師有充足的精力講解重、難點,還能夠更加清晰化地展示幾何圖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通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或者手段進行課程導入,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一是引起學生對課程的注意,使他們迅速進入數學學習狀態同時促使其對知識產生興趣;二是讓學生認識到本節課要講解的主要內容,繼而讓他們對相關內容建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為接下來的教學過程奠定思想基礎。課程導入有非常多的方式,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經驗發現由于當前學生對于很多內容已經有了足夠的認知能力和看法,因此教師在實際授課活動中利用多媒體通過創設問題情景的方式進行幾何內容的教學,不僅能夠快速、有效地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促使其進行高強度的思考,還可以借此活躍課堂的氣氛,使他們得到鍛煉。
例如:在講解“平行線及其判定”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用幻燈片給學生們展示了下述兩個問題:
問題1:在你們的感覺中,直線相交和平行有什么明顯的不同?并嘗試在教室中尋找存在的平行關系。
問題2:當存在一條直線和兩個相互平行的直線相交時(附帶PPT圖片展示),你們能夠從中發現什么信息呢?
通過問題筆者首先帶領學生們進入了探究直線相互平行關系的情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地與已經學習過的相交情況進行對比,并和其自身通過在教室中觀察和理解的“平行”概念進行結合,這樣不但引發了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內容進行深入地思考,有效鍛煉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通過形象化的圖形,直觀地展示數學幾何知識
在初中幾何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多時候都需要利用形象化的圖像來展示一些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概念,使他們在腦海當中對幾何體或者空間的位置關系形成完整和正確的認識。然而在傳統的授課方式下,學生只能根據自身的實際經歷再按照教師的描述進行憑空想象,但是對于那些空間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卻是非常困難的,這就使得他們在幾何內容的學習過程中無法對知識進行充分地理解,進而出現成績下降的情況。
針對此種狀況,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授課活動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進行解決,例如:在講解“軸對稱”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們對其概念以及呈現出的具體幾何現象進行理解,筆者首先給用動態圖片給他們展示了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在繞中間的虛軸旋轉之后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緊接著又按照相同的方式呈現將一只蝴蝶沿著其身體的中間軸旋轉后同樣能夠重疊。然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總結出上述兩種情況各自具有的特點,并利用其思考“圖形的軸對稱”以及“軸對稱圖形”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和區別。這樣一來。不但讓學生通過形象化的圖片展示理解了相關的概念,并借此讓他們對容易混淆的兩個對稱關系進行了區分,而且為等腰三角形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使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和提高。
三、通過展示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內容
信息技術相對于傳統黑板教學方式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可以利用圖片或者思維導圖等直觀、系統化地展示知識結構,而且可以做到無限細分。初中階段的數學內容既雜又多,在多數情況下學生還非常容易發生混淆,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將概念、公式或者章節中的主要內容放在一起系統化地進行展示,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和全面的理解數學知識,而且可以促使他們知識結構網絡的構建和形成,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筆者在引導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這部分內容時,就以表格的形式向他們展示了SSS、SAS、ASA、AAS、HL五種判定方式以及相關的圖形和限定條件,如此一來,不僅讓學生從整體上對本章節的知識建立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優化他們的復習過程,而且學生通過相關內容之間的對比學習,加深了他們對相關概念和公式的區分和記憶。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幾何內容的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具體的內容有效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使他們通過思考問題和觀察形象化圖形的過程鍛煉其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展示知識點或者章節之間的結構關系,進而幫助學生清晰和系統地掌握初中數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