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翔玖
【摘要】在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其之間的聯系,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讓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經歷概念教學的形成過程,構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概念的方法,積累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經歷 概念 教學過程 構建網絡
【基金項目】本文是增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立項課題《“導學啟思”模式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c201709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41-02
小學數學的幾何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幾何概念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及概念之間的聯系,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下面筆者以“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為例,探究在老師的激趣導學,啟思探究下,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應用經驗、動手操作、交流反饋,驗證猜想、提煉整理等活動過程。幫助學生經歷概念教學的形成過程,梳理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之間的網絡。掌握學習概念的方法,積累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設置情景激活經驗,明確主題突出重點
在《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中,基于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體,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物體比較來辨認長方體,回憶長方體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提煉教學內容和重點。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學習長方體的特征鋪墊。
【教學片段一】
1.激活舊知,回憶長方體的特征。
(出示例題圖)教師:廚房有哪些東西?這些物體都是什么形狀?
根據學生回答,從物體中抽出立體圖形。(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2.整體入手,形成多維度探究“長方體特征”的基本思路。
教師:我們以前學過長方體,關于長方體,你知道哪些知識呢?
學生1:6個面。
學生2:12條邊
學生3:8個角
師生歸納:……
教師提出懸念:長方體的面、邊、角在數學里叫什么?
……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通過生活素材來設置情境,引導學生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概念,閱讀文字和符號,聽老師的解釋,初步了解概念的表征,加深對題意的準確理解,形成教學的基本思路,為學習長方體的概念及聯系打下基礎。
二、經歷概念形成過程,深入理解概念本質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表達等方式感知相關概念,指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準確、規范地表達長方體的相關概念,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從而進一步把握長方體的特征,這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片段二】
1.面的討論。
教師: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幾個面?幾組相對的面?
學生:6個面。
教師: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么形狀的?
學生:長方形(也有可能是正方形)。
2.棱的討論。
教師:什么叫棱?
學生:上面與正面相交有一條邊,這條邊在數學上有個專用名稱叫“棱”。
教師:有幾條棱?
學生(在學具上數):12條。
3.頂點的討論。
教師:請你們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角?
學生:8個。
教師:(指著教具引導)什么叫頂點?
學生:這樣3條棱相交于一個共同的端點,數學上叫“頂點”。
教師提出懸念:長方體“棱”、“面”有什么特征及聯系?
……
從片段二可以看出,教師圍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思考、匯報等方式去經歷學習長方體的特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觀察、思考、交流。讓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有更加清楚、完整地認知,經歷幾何概念的形成過程,把感知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對于小學生來說,空間想象力較差,雖然能從文字上理解概念,但概念的本質、內涵,學生還是模糊的。因此,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節奏進行反復的演示。
三、梳理概念間的聯系,建構概念知識網絡
在《長方體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猜想、操作、交流、發現,驗證猜想的方式,深入探究長方體的“棱”、“面”的特征及聯系,這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片段三】
1.提供材料,動手操作,引發想象。
用小棒搭一個長方體,需要幾根小棒,為什么是12根?現在有3種方案,是否都能搭成長方體?
方案一:紅色小棒15cm五根、黃色小棒10cm四根、藍色小棒8cm三根。
方案二:紅色小棒15cm四根、黃色小棒10cm四根、藍色小棒8cm四根。
2.提出猜想,交流反饋,驗證猜想。
(1)方案1:初步感知長方體的特征及聯系。
教師:方案1能搭成長方體嗎?為什么?
學生1:不能。
學生2:8cm的小棒不夠。
(2)方案2:鞏固和深化長方體的特征及聯系。
教師:在用方案2搭建長方體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發現?
學生1:每種長度的小棒有4根。
學生2:長度相等的小棒都放在相對的位置上。
學生3:每個頂點上有3根不同長度的小棒。
3.積累經驗,提煉整理,拓展思維。
老師將長方體橫放、豎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以及它們的聯系。
……
教師通過巧設懸念,提出猜想,引導學生應用經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親身經歷探究過程,自己得出結論來驗證猜想。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在《長方體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入手,形成多維度探究“長方體特征”的基本思路,力求做到知識點能有序呈現,層層深入,指導學生善于歸納學習方法,梳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教師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去體驗、思考、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實踐證明,教師只有指導學生應用知識遷移,準確表征,體驗和感悟學習幾何概念的過程,才能深入探究幾何概念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田果,張生來.數學化——新課標理念下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本質[J].河北: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10)
[3]王永.數學化的視角——小學“數與代數”的教與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