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要】本文圍繞立德樹人,立教圓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對相關概念內涵及意義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形勢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舉措。
【關鍵詞】立德 立教 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88-01
立德樹人,立教圓夢,是新形勢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本文就如何圍繞這兩個方面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進行探討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就教于大家。
1.相關概念內涵分析
立德樹人。“立德”就是通過教師自我反思、規范、提升,內化教師道德品質,提升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與職業道德水準。“樹人”則是以身作則,感化影響學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其高尚人格,將其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是“樹人”的必要前提,德不立則人難樹。
立教圓夢。“立教”的原意是“樹立教化,進行教導”,引申為教師以教為業,鉆研學問,教書育人。“圓夢”,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立教”乃為教師事業之基,“圓夢”之橋梁。“圓夢”則是教師事業的價值體現,“立教”的理想目標所在。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通過持續的學習、探究,豐厚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逐漸成長為成熟專業教師的過程。其中,教師專業素質、素養的提高是其核心內容。
2.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對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
近年來一些教育單位特別是高等院校、教學科研部門,受社會浮躁、腐敗之風侵染,為師不守師德,教學不重質量,教研急功近利,種種不正之風甚至是教育腐敗現象,不僅給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也直接損害了教師的聲譽,阻礙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有鑒于此,高校的有識之士提出了“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的口號,可謂正當其時,意義深遠。
2.1服從于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歷史使命擔當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列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首要任務,將“建設教育強國”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是新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教師專業發展必須以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為總導向,具備熱愛教育事業,信守教育理念,甘于寂寞,勇于奉獻的基本素養,具備與本職崗位相適應的學識水平,這正是“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的主旨所在。
2.2 遵循教師職業特點和教育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
教師無論擔任什么課程,都負有德育智育的雙重職責;一旦從事教育職業,既要師德為本,率先垂范,又要具備相當的學識、涵養和智慧。還要努力使傳授給學生的一切,都經得起社會的實踐檢驗,符合時代要求。在新時代的今天,就要自覺把個人夢想實現,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建設工程中。這些都是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特別注意的,也是“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提出的意義所在。
2.3 排除歪風干擾消除教育腐敗現象的根本措施
猶如黨內反腐倡廉,需要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但更根本的是不想腐的信念宗旨力量。教師專業發展,要保證不受歪風邪氣的侵害,關鍵是教師本人內心的堅守,境界高遠,意志堅強,須這樣,才能靜下心來,鉆研知識,提高技能,“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正是對以上內容的高度概括。
3.新形勢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舉措
3.1增強教師自身的職業認同感
所謂“職業認同”,是指一個人內心對所從事職業價值、意義的認可。教師只有對自身職業有強烈的認同感,才能真正實現以教為業,以教為樂,才能把自身人生價值的實現同所從事教育事業的發展緊密融為一體,自身專業發展才能以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為主要取向,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近年來,教育行業出現的許多問題,源于教師對職業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缺失。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創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和有利于教師寬松發展的良好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激發教師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
3.2 把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貫穿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過程
從教師資格認定開始,就把以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為主要內容的師德素養,作為必備條件。在教師教育和培訓中,同樣把師德素養作為主要內容。在日常考評中,強化對師德素養的考核,不僅要使用量化方式,考核知識層面,而且要借助質化的方式,用案例、講故事的方式對教師的師德素養狀況做出客觀評定。
3.3 拓展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
在校本教研、課題研究、聽評課等傳統發展途徑的基礎上,適應信息化、網絡化、多媒體教學等新形勢的需要,積極探索自主學習、交流協商、專題討論、咨詢服務、評價反思等新的發展模式,促使教師的學識水平、職業涵養、教學智慧等方面,獲得快速提升。
4.結語
新形勢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統一認識,統籌施策,突出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這一主線,方能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蔡秋培.德智在身方可育英才——對“立德樹人與立教圓夢”的思考[J].學理論,2014,(36)
[2]趙院娥.新形勢下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考試周刊,2014,(19)
[3]謝海波.網絡環境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8)
[4]馬多秀.“立德樹人”視域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探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