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99-01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如果教師信任、喜歡、重視某個學生,這個學生因為感受到教師的正面期望,就會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師對某個學生表現出厭惡、失望、輕視等情緒,這個學生因為感受到教師的負面期望而極容易造成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后果。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他的合作者來到美國的一所小學,對各年級的學生進行所謂“預測未來發展”的智力測驗。然后向學校領導和教師鄭重提交一份“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并神秘兮兮地叮囑老師們:“不要把此名單外傳。”事實上,這份名單是隨意確定的,因此,人們往往稱之為“權威性謊言”,但據說八個月后,他們再次對全體學生進行測驗時,奇跡發生了:名單上的學生成績都比其它學生有明顯的、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學習態度也明顯居于優勢。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一旦教師對某學生有所期待,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給這個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指導;同時學生也會因之對自己提出積極的前進目標,形成自我激勵的心理機制,并由此發出對教師的熱愛和信賴感。這種反饋的信號,又會進一步強化教師的期待,從而更加使學生向著教師期待的方向去實現自己的預定目標。
老師的期望對學生會產生以下影響:
一、對學生態度的影響
教師的期待會給學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心理動力學人格理論認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塑造人格并引發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動機引發的。行為從來不會由隨機和突發事件引起,所有的行為都是動機所決定的。個體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實現的動機,會驅使個體一直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和變化。自我實現的傾向,作為一種建設性、指導性的力量,驅動個體不斷擴展自我以及做出積極的行為。從心理學上講,感情、意志、興趣、性格、需要、目標、抱負、世界觀等,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因素。讓的內動力來自于內心成功的體驗,來自于對自我的認同感,滿足感,來自于個人的價值觀等。有了內驅力,學生就會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轉變。促進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更好地發展。
二、對學生性格的影響
一般來說,學生年齡越小,受教師的影響越大。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產生信任感。
勒溫等人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管教方式,影響學生性格的發展。民主的管教方式,學生的性格特征是:情緒穩定、積極自信、態度友好、有領導能力。放任的管教方式,學生的性格特征是:無團體目標、無組織、無紀律、放任。
三、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由于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信息不同,直接影響學生對自我定位的偏差。對于那些長期被教師所關注,長期在高期望信息指引下的學生形成了較高的自我定位。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能正確地回答老師的提問,作業認真及時完成,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好,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些學生為了盡力使自己的行為與老師的期望相符合,他們就會做得更好,所以很快并很容易接受教師傳遞的期望。他們也將這一期望內化為自身的期望,形成較高的自我定位。而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作業不做,成績也不好,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這些學生就形成了較低的自我定位。他們認為自己什么也干不好,有些干脆就破罐子破摔,專干壞事,上課自己不聽還影響別人,下課打架鬧事。小學學生更是如此,他們視教師的話為權威,如果教師說不行便不行,自我認知能力較弱,更容易受暗示并內化形成心理定勢,影響其以后的發展。
作為老師,我們要理智地表達對學生的期望,給他們創造一個樂觀向上的生活空間,讓他們體驗成功。教師要盡可能的了解每一個學生,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有價值的,有發展潛力的,充滿希望的。教師應對每個學生抱有期望,使每個學生對自己的發展和提高滿懷期望。
對待調皮的、學習困難的學生,要求他們一下子獲得成功是不現實的。教師要多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看到他們一有進步,及時表揚,點燃其內心的希望之光。教師要應拋棄只重知識不重能力,只重智育不重其他教育的片面的教育觀,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應改變只用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的片面的比較觀,改用全面標準評價學生。對待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贊美、鼓勵與期待,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美國教育家本尼斯說過:“只要老師對學生抱有很大希望,僅此一點就足以使學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反之,如果教師不喜歡他,疏遠他,甚至厭惡他,學生勢必在心理上筑起一道厚厚的墻,甚至會討厭老師,憎恨老師,進而對老師任教的學科產生厭學情緒。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是一種希望,它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加倍去努力。
一個期望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鼓勵的大拇指,一次肯定的點頭,一句真誠的贊許……教師在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間都流露、傳遞著對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教師要多創造“真實的謊言”,時時處處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愛生,為師之本,我們要以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博愛精神嚴格要求自己。作為教師,應講求教育的藝術,去探究無數的“皮格馬利翁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