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現代師生關系日漸走向雙向平等。聯系當今過分尊重學生的現實,分析了這一教育觀念的成因以及它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最后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大致思路,應該建立一種師生雙向平等的關系。
【關鍵詞】雙向平等 尊重學生 改進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204-02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系。“師生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其獨特的身份和主體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①。師生關系在教育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關鍵要素之一。
論述師生關系時,人們可以先回顧一下以往的師生關系,這樣才有可能繼往開來。在傳統社會中,師生關系基本上是傳授者與接受者的關系。雖有孔子的循循善誘,但是他最終也被后人固定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師者形象。封建時代的人把“師”排在頂禮膜拜的第五位,那時師生之間基本上是一種不平等關系。
且不說漢代儒生研究經書時的家法,更不要說宋明以來的各大書院,單從近現代教育來看,人們仍可依稀看到那時師生間的一種不平等關系,老師可以一言九鼎,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章太炎當年寫一篇脫離師門的宣言書就轟動天下[1],可見其行為不合當時的常理。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禮上面對恩師的責罵也只能面紅耳赤,三緘其口。他沒有用“自由”等現代名詞去和梁啟超爭辯,這其中除了對恩師的尊敬外,有何嘗不是種精神上的萎縮癥[2]。這兩個例子距今天的時代都不太遙遠,無論章太炎還是徐志摩,他們均從不同的側面表明了這樣一個教育現實: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除了傳授知識的方式外,更明顯地莫過于人格上的不平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人經過苦苦探尋,由軍事救國到改革政體,最后在慘痛的失敗中他們發現要注重民眾思想啟蒙。許多人從不同的方面來改造社會,教育也以別樣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眼前,蔡元培的“美育”理念,晏陽初的平民教育等均名噪一時。此時的師生關系與以前相比大有改進,學子意氣風發,師者坐而論道,一派融和氣氛。當然這種情況并非遍布全國,在高校里也有保守的人,在鄉村以及一些偏遠地區尚有待改進,但無論如何當時的輿論導向仍是傾向于新的教育思想,提倡自由平等的學風,學生在老師面前已不僅僅是噤若寒蟬了。胡適當年剛從美國留學歸國,他任教北京大學,在學生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傅斯年因輕其年輕,準備使胡適下不來臺,當然最后胡適以學識征服了他的學生[3]。傅斯年這類學生的言行在嚴格講究師道尊嚴的年代是無法想象的。
此時師生間的雙向平等關系確實已經建立,可惜最終沒能完善并保持下去。在史無前例的歲月里,老師能安穩上課已屬大幸,此時老師已處于完全被動的一方。
一、“尊重學生”的成因
當一切慢慢納入正軌后,教育也隨之看到了希望,但同時也因社會多方面的原因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因素,師生關系即是其中一個方面。對待師生關系這一問題,社會輿論以及教育界本身都在大力宣傳要尊重學生,細細想來這其中確實有一定的成因,除了人們對以往封建社會中不平等的師生關系的逆反之外,大致有以下幾點因素在起作用。
其一,可以歸結為家庭結構的變化。過去,在中國人心中一直以多子多福而自豪,這一觀念深入人心。撥亂反正后,人們日漸發現人口的負擔過重,于是國家出臺計劃生育政策,號召“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因此而成批出生于中國大地,而且數量呈上升勢頭。人們的育兒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家庭結構的變化無形之中對教育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來自家長的壓力,他們愛護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希望老師也能像家長一樣寵愛他們的孩子,在這種心理下,他們希望能“尊重學生”,這是家長親子心理的正常反映,另一方面,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往往個性非常鮮明,這令老師不能不重新審視他們,重新思索新的師生關系。
其二,社會改革的影響。進入二十世紀后期,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尤其在大城市這點更為明顯。許多家長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他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重視孩子學習之余,更關心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這與生活都發生困難的時代不同,那時候許多人只要孩子能吃飽穿暖,懂點知識就可以了,比較優秀孩子的父母才企盼他能考個大學,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關注甚少,但隨著現實的變化,人們日漸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了。這勢必導致這樣一個結果,家長們不滿壓制孩子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師生關系當然要以平等為上。
其三,社會思潮的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也和社會其他方面一樣要面對世界,教育人士接觸到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這對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有識之士紛紛表示贊同,他們認為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重要目標。創新精神的培養即在于平時要積極肯定學生的各種成績,讓他們敢于發現問題。這種思潮對師生關系產生的影響從表面上看不明顯,但經過剖析后人們就會發現,它同樣沖擊了師道尊嚴的觀念。人們認為學生在老師面前唯唯喏喏,老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的創新精神將難以得到激發。在這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下,社會要求尊重學生是勢在必行的。
當然,除了上述原因外,電視、網絡等現代化信息工具也對師生關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電視、網頁上的一些內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關系。
二、單向強調“尊重學生”的不足
在新的歷史時期,顛覆以往人們的思維習慣,重新界定師生關系,這確實對學生的成長有利,它使學生能保持銳氣,大膽猛進,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利于他的創新精神的形成。但我們不應忽視問題的另一方面,如果僅僅提倡尊重學生,從而導致偏向一方的局面,這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失誤,以至耽誤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成長。經過教育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這種擔心一點都不多余,它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以便防患于未然。或許有人認為“尊重學生”并不等于可以不尊重老師,這點從理論上講是有其可信度的,但在實踐過程中卻不盡然。人們常常重視學生,而忽視老師這個作為個體性存在的人,其不良影響也日漸暴露出來。
首先,不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這點可以講是前面一些內容的延伸。過去我們的教育方式確實有壓制孩子的一面,使他們的人格趨于萎縮,但今天我們一味提倡“尊重學生”,則可能會導致學生人格過度張揚。如果說學生僅僅要求老師尊重他,而不知道去尊重老師,可以說這同樣是一種不健全的人格。為人師者可以受一時委屈,但是對學生而言則后患無窮。踏入社會后,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學校教育是在育人,因而我們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學會做人。
其次,“尊重學生”的內涵可能會被歪曲。人們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現在生源越來越少,有的學校為了爭取學生,他們極有可能在有意無意的情況下,以“尊重學生”這一口號為幌子包容學生的劣跡,這將會使老師進退失措。現在某些貴族學校,學生認為老師是“奴仆”,他們交了錢老師就該為他們服務,甚至有的學生開始打老師。但因為生源,因為錢的緣故,這些學生仍然安然無事地呆在學校里。在目前的情況下這種現象還不多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難保一些學校在經濟利益驅使下把“尊重學生”作為借口來掩蓋一些學生的劣跡。
在此情況下,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師生關系,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我們應該提倡一種雙向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問題的改進方法
想要消除這些負面影響,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解決這一問題的關健在于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千萬不能一邊倒,僅僅顧及學生而忽視老師。雖然說社會上沒有講應對老師不尊重,但在提一個口號時如果為了糾正以前的一些不良做法,而偏激地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面,這種思維所帶來的苦果我們已經嘗過了。在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錢玄同等激進人物偏激地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當時就有人提出這種思路的不足之處,陳獨秀也承認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嚴密,但他認為應該先以猛烈的態度反對舊文化,反對之后,當風平浪靜時再去慢慢梳理,問題是在提倡某一方面時,思維應該周密一些,不再那么急功近利。與這種思維方式相似,現在對師生關系的提法也是如此,僅僅強調學生這個方面,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學業、人格等方面出現先天不足的情況。因此,扭轉這種偏激的思維方式很有必要,我們應該兼顧到學生和老師這兩個主體,努力在他們中間建立一種雙向平等的關系。
第二,要解決這一問題,還要注意更新觀念。不要再用一種過于理想主義的眼光去要求別人,這是一種比較善良的說法,如果反過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在某些人貌似理想主義的思維方式的背后,事實上是極端的利己主義,這就如魯迅在雜文《犧牲謨》中所說的那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仍希望教師富有犧牲精神,這其中就包含人格的平等。且不談這種論調中的職責不分,僅看這些人的論調中所隱含的潛臺詞就會導致教師的個人價值難以得到社會應有的承認,這會使教師對自身的價值產生懷疑,最終形成自卑心理。教師的精神狀態同樣會波及到師生關系,使部分學生漠視老師的勞動價值。因而我認為社會應該更新觀念,把老師當成一般的人看待,尊重他們的勞動,還他們以人格的尊嚴,這才會更利于在師生間形成雙向平等的關系。
行文至此,讀者不難發現,提倡師生間的平等關系表面上看似乎在為老師爭取社會地位,但如果進一步深入思索就會發現這種雙向平等關系的建立真正得益者是學生,是社會,道理很淺顯,我們可以想象學生如果處在師生關系不健全的環境中學習、生活,這對他們而言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老師、學生都以不健全的人格面對教育,學生以及社會都會深受其苦。這些話看似危言聳聽,但確實有其存在的可能性,我們都希望未來的一代人格健全,因此我們希望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聯起手來,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為建立師生雙向平等的關系盡自己的一份力。
注釋:
①閔蓉、羅嘉文.師生關系研究綜述[J].教學研究.2006(1).
參考文獻:
[1]陳永忠.革命哲人——章太炎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宋炳輝.徐志摩傳[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沈衛威.胡適傳[M].臺北:風云出版公司印行,1990.
作者簡介:
孔令(1973年5月-),男,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學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