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毅 季堅
【摘要】目的:探討運動對左室收縮時間間期的影響。方法:用多道生理記錄儀記錄運動前后的左室收縮時間間期(STI),研究分析運動對左室收縮時間間期的影響。結果:運動后較運動前HR增加、QS2、、LVET、PEP均縮短,PEP/LVET降低,兩組相比STI各指標有顯著的差異。結論:提示運動時心臟活動的調節速度較快、力量較大。
【關鍵詞】運動 左室收縮時間間期 無創傷心功能測定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217-01
左室收縮時間間期(systolic time intervals,STI)測定是目前應用較多的判斷左室收縮功能的無創傷性檢測方法。常規檢測STI是在安靜狀態下進行,鑒于對被檢者施以運動刺激,可以更好地反映人體的心功能狀態,我們測定運動前后的STI,旨在觀察運動后心臟的調節能力。
1.對象和方法
1.1檢查對象
本校學生28名,其中男16名,女12名。年齡15-18歲。受檢者平素健康,測定前病史、體檢、胸透、ECG均未發現有心血管功能異常。
1.2方法
記錄儀器為SJ-42型四道生理記錄儀(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生產)。受檢者取平臥位或半臥位再將肩部墊高20cm。同步記錄受檢者安靜狀態下的頸動脈搏動圖(CPT)、心音圖(PCG)、心電圖(ECG)。受檢者按雙倍二級梯運動所規定的登梯次數和頻率,在特制的二級梯上做往返走動3分鐘,運動完畢后同步記錄受檢者運動狀態下的CPT、PCG、ECG。紙速100mm/s[1]。
選擇受檢者記錄圖形中符合要求的連續5個心動周期,測算出各時相的平均值,時相測定按《頸動脈搏動圖全國暫行標準》執行。心率(HR)的測量通過測量R-R間期經計算獲得;總電機械收縮時間(QS2)的測量即從QRS波的起點至第二心音(S2)的第二成分[1][2];左室射血時間(LVET)的測量即從CPT的陡升至降中峽的最低點;射血前期(PEP)=QS2-LVET;PEP/LVET為射學前期與左室射血時間的比值[2]。
STI的顯著性差異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
2.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運動組的HR增加,QS2、LVET、PEP較短、PEP/LEVT比值減小。兩組相比STI各指標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3.討論
收縮時期間期(STI)測定是一種良好的評價左心室功能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所測結果與心血管造影術的檢查結果及直接測定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有很好的相關性,且指標敏感,重復性好,已被確認為是一種較可靠的無創傷心功能檢查法。
STI的指標主要有4個:電機械收縮總時間(Q-S2)、左室射血時間(LVET)、射血前期(PEP)、射血前期與射血時間比值(PEP/LVET)。Q-S2包括LVET和PEP。LVET為主動脈瓣開放到關閉所經歷的時間,其時相長短與心率呈負相關,與每次搏出量呈高度正相關。PEP為心室開始除極到左室開始射血之前的時間,主要反映了心室除極速度、心室收縮速度和心室前后負荷的大小,與心肌收縮力呈負相關。PEP/LVET則與射血分數及心輸出量呈高度負相關。這些指標中又以PEP/LVET比值的變化最為敏感和可靠[3]。
傳統的STI測定是在安靜狀態下進行,安靜狀態下心肌收縮性穩定,影響STI的因素較為簡單。近年的研究表明測定負荷狀態下的STI更能反應心臟的功能和血流動力學變化。運動狀態下影響STI的因素較為復雜。一般認為,運動導致STI測量值改變的因素可概括為兩個不同的系統:一個是交感腎上腺系統活動增加,兒茶酚胺的分泌增多,增加心肌收縮的力量。另一個是血液動力學變化的影響,每搏輸出量和靜脈回心血量的增加。
運動后Q-S2縮短,可能由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兒茶酚胺分泌增多,作用于受體,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的正性變時、正性變傳導、正性變力作用使Q-S2縮短。
運動后PEP縮短,可能由于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血液中兒茶酚胺物質增多,通過β受體使心肌收縮速率增加,由于交感神經正性心力的作用,左室內壓上升速率增加;另一個影響因素是前負荷,運動中靜脈回心血量增加,通過Frank-starling效應心肌收縮大大增加。
運動后LVET顯著縮短,運動后由于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心率的增加和兒茶酚胺增多,對心肌的正性變力作用使心肌縮短速率加快,均可導致LVET縮短。運動中SV的增加可使LVET延長。鑒于,前兩個縮短作用遠超過后者的延長作用。因而,最終結果是LVET縮短。
運動可引起PEP/LEVT比值迅速下降。引起PEP/LEVT比值下降是PEP和LVET同時縮短,PEP縮短程度更大導致。可能由于前負荷的增大以及交感神經的正性變力效應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改善了射血分數,增加了心輸出量,以適應運動過程中機體代謝的需要[4][5]。
STI各指標的變化提示運動時左心收縮的速度加快、收縮力量加大,心功能調節功能較強。因此,測定運動時的STI可作為檢測心臟代償能力的指標。
參考文獻:
[1]任作平等.左心室收縮時間間期心電圖Q波測定的意義.江蘇臨床醫學雜志,1997;1(6):405~406
[2]任作平等.100例大學生左室收縮時間間期的測定.揚州醫學院學報,1996;8(4):423
[3]LewisRP,RittgersSE,ForesterWF,etal.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ystolic Time Intervals[J].Circulation.1977;56:146.
[4]曾慶欣等.論運動對心臟的影響.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2003;4(20):55~56
[5]佟長青.運動與心臟的形態和功能.武警醫學院學報,1997;4(5):46~51
作者簡介:
季毅(1963-),男,中學教師,本科,江蘇省泰州中學從事體育教學工作。
季堅(1959-),女,教授,本科,揚州大學醫學院從事護理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