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 潔
為了有效加快教師專業成長的進程,幼兒園必須營造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良好環境,并著力研究和采取合乎教師專業成長規律的切合實際的園本培訓內容。近兩年來,隨著教育系統對教師繼續教育的高度重視,學校培訓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信息化管理,幼兒園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優化和提升園本培訓機制與手段,如何通過園本培訓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我園在園本培訓改革的浪潮中不斷實踐與創新,探索出具有園本特色的教師培訓新思路、新舉措。
園本培訓,顧名思義就是基于園本實際情況開發研究的培訓項目。因此,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園本培訓的生長點及主體需要,而園本的文化和教師就成為園本培訓的核心主體。
園本文化是一個園所發展的靈魂,是園所發展的定位和方向。在特定文化環境中培養孕育出的教師,才會具有這個園所的特質,通俗意義上說就是形成獨特的氣質和風格,而特定文化氛圍中發展起來的教師,會如同品牌產品一樣,成為園所文化的品牌及代言人。因此,園本培訓首先要清晰園本文化建設的目標和特色,并建成與文化相匹配并體現園本文化的師資隊伍。
我園的園所文化品牌為“融愛蘊美”,指倡導師幼秉持、融合對他人關愛的本心,做到言美、行美、德美、魂美,不斷積淀著真善美的素養。其園所發展愿景是將園所建設成“愛的海洋,美的天堂”,在這樣的品牌文化影響下,園本培訓的重點自然落腳在培養出“以愛為本,以美為真”的教師團隊,從師德、師能、師技、師行各方面入手,培養教師真正地融入并展現“融愛蘊美”文化。
園本培訓要根植在文化的土壤中,作為培訓者,要抓重點、找突破,切忌面面俱到、點到即止和流于形式。要真正將園本文化與培訓緊密聯系起來,最重要的還需要形成與園本文化相一致的課程建設與課題研究,才能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健康而豐富的生長點。




教師培訓,主體是教師。園所文化不同,教師團隊也應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特點,這就需要制定適宜的培訓計劃,從對象到需求做全面的分析與摸底。
一個團隊中每位教師個人的業務專長、專業水準、教學經歷、愛好特長、學養底蘊、個性修養、價值認同、家庭環境以及責任心等不盡相同,致使他們的專業成長歷程更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進行有效的園本培訓就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去了解他們專業成長的發展狀態及其各自的發展需要,如此才能正確地引導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主動權,從而切實按照園本文化的理念導向,根據不同青年教師的具體情況,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專業成長的發展目標并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狀態及需要,就成為定制園本教師需要的培訓計劃和方案的首要基礎。
1.教師發展現狀分析
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教師的個體專業成長的發展狀態及需要,全面分析教師團隊的發展狀態及其影響因素,探索不同層次的教師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以及他們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最終形成園本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狀態的分析報告,作為園本培訓的指導依據。例如,若年輕教師比重大,可以在專業理論及業務技能上加大筆墨;若成熟或骨干型教師比重大,則可在專業能力和科研研究上加大力度。
2.教師培訓需求調查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訓內容,需要受培訓者有積極的心態來接受,培訓前傾聽每位教師的需求和心聲,量身定制教師需要、喜歡甚至渴望的培訓內容可以使培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園部及主管部門如果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能最大限度地照顧到不同教師的切身利益和需求。以本園為例,每年園本培訓計劃制定之初,先通過問卷發放的方式來了解本年度教師培訓的需求及對前一年培訓的意見,以幫助計劃制定者更清楚地確定主題,對癥下藥。
要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應有適切的發展總體目標以及健全、完善的管理機制和制度。適切的發展總體目標以及健全、完善的管理機制和制度作為保障園本培訓健康、有效開展和充分調動教師主觀能動性的潤滑劑,必須堅持服務于人文關懷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園所管理,堅持在健全管理機制和制度以及執行制度的過程中充滿人文關懷的氣息。以本園為例,針對園本5年以內的青年教師比例大、教師隊伍年輕化的現狀,根據5年以內蓓蕾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在幼兒園教師發展中心之下成立“經驗型教師工作室”,重點研究相應的培養目標、管理機制與制度及支持性策略。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庫伯提出的“經驗學習圈”理論(又稱為“體驗式學習理論”)將人的學習、發展、成熟過程描述為由個體的具體經驗起始的一個螺旋式推進的循環圈,此循環圈由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等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且不斷上升。這一理論揭示了人的經驗發展逐步由初步走向成熟和獲得穩定發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因此,這也是幫助教師專業成長應遵循的基本規律。而這基本規律也為園本培訓指明了方向,告訴管理者、培訓者,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實踐探索、豐富積淀、總結完善的艱苦歷程,需要自覺地對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反思和提煉。而青年教師的教育經歷不同,所處的發展層次不同,期待發展的目標也不同。因此,應該從幼兒園的整體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為其專業成長構建多層次的實踐平臺,促使其在實踐中不斷獲得體驗、磨煉、感悟和積淀。

內趨力的形成是個體成長的主要因素,園本培訓歸根到底是為了培養人,使主體人形成了主觀發展的驅動力,園本培訓就成為自然運轉的齒輪。每個個體分析自己在群體中的現狀,制定個人總體發展目標,從專業發展(包括教育教學、專業技能、科研能力、班級管理)、榮譽擬評、職級規劃等方面全面做近、中、遠期的自我規劃,明確自身方向,也促使團隊在個體培訓和培養上更有針對性。
根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結合幼兒園園務計劃及五年規劃,對教師團隊進行分層處理,形成園本教師梯隊培養方案,對不同階段的教師群體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通過培訓以期實現各階段的培養目標。
園所需要創造適宜的條件,創設良好的環境,打開各種渠道,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階段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需要,每個階段教師群體的培訓需求、接受形式、培訓方式都是不同的。
1.形式多樣的教師結對
結對不再是單純的老帶新,而是根據需要形成“骨干型教師結對”“經驗型工作室結對”“正副班主任結對”“自由結對”等多種師徒結對形式,以滿足各層次教師的不同需求,從而體現教師成長的個性化需求,也讓有能力的年輕教師成為指導者和培訓者。
2.定制喜歡的培訓形式
要變革培訓的形式,讓教師樂在其中。例如,園所開發“小專題研究”“教師講壇”“科研頭腦風暴”“我的舞臺我做主”“每月一星”“信息加油站”“園外交流輻射”等,為教師拓展自主發展的空間,創造更多的機會讓教師在培訓中發聲,聽到自己的聲音。
3.培訓主客體雙重身份
培訓者不應該僅限于專家、園領導,園本培訓更多的應該是一個教學相長、資源互通的過程。骨干教師通過“教學示范課”“專題經驗交流”“現場診斷把脈”等活動,讓青年教師得到零距離接觸豐富經驗與成熟思考的機會,幫助他們得以反思和成長。而青年教師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創新靈活的新理念、新思路激活老教師的教育觀和教學手段,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教師的專業成長既是教師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幼兒成長、園所發展、事業推進的需要,在這種需要下,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幼兒園教師承擔了幼兒一日活動的保教工作,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走出園所進行學習與培訓,這時園本培訓應責無旁貸承擔起責任,做有根基、有需要、有個性、有策略、有思想的園本培訓,在園所文化的關照下落地生根,在建設園所文化品牌的同時,讓園本培訓也成為園所的一個品牌,成為園所文化的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