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惠芬



觀察是探索能力中最基本的一項技能,要求幼兒動用各種感官去觀察事物的特征和變化。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能力,教師必須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感知和活動的機會,并創設良好的科學觀察條件和氛圍。
材料是幼兒進行科學觀察的基礎,材料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材料之間的結構關系直接影響到科學區活動的開展和幼兒的探索興趣。豐富的材料能夠促進幼兒進行科學探究,但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投得越多越好,過多的材料會讓幼兒無所適從,教師應按照主題循序漸進地分層投放。幼兒園科學區材料大致可分為:認知常識類、自然科學類和主題創設(沙水、電磁、光影)等。
小班科學區材料的投放應該更貼近幼兒生活,突出游戲性和趣味性,可投放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以科學小游戲的形式進行一物多玩,例如,一顆小小的雞蛋就有十多種玩法,可以引導幼兒探究如何讓雞蛋站起來;可以將雞蛋放入鹽水中,通過改變鹽水的濃度觀察雞蛋的沉浮;也可以將雞蛋放入不同的液體(如:橙汁、可樂、醋)一段時間后,觀察雞蛋殼的變化;還可以結合自然角、養殖區等開展一系列觀察活動,如:觀察土豆、豆類的發芽,喂養小蝸牛、蠶寶寶等,觀察其成長過程并以照片和繪畫形式做好簡單記錄。這些科學現象都需要幼兒在等待中觀察,在觀察中發現。中、大班科學區的創建應該突出材料的可探究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根據探究的需要可以請幼兒自己收集各種材料,如: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紙張、布料、手電筒、鏡面、球類、瓶子等,將材料分類并按發展目標逐層投放。另外,材料與材料之間會形成關聯,并引發不同方向的活動。比如,將水和糖放在一起,幼兒可能會把糖倒入水中,引發溶解現象;把水和紙放在一起,幼兒可能會用紙來吸水,引發毛細作用;將水和鐵塊、塑料片放在一起,可能會引發沉浮現象……所以,教師在投放材料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幼兒可能進行的探索活動,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引導幼兒指向有意義的探索活動。
科學區的探索活動需要幼兒專注、投入地進行觀察、思考,所以,最好將科學區與表演區等相對嘈雜的區域隔離開來。科學區活動內容豐富,很多時候需要水或光照等條件,所以,科學區最好臨近水源、光源。

在設置科學區的時候,教師需要提供展示柜擺放科學區的材料。將各種材料通過分類裝框,貼上標簽后,再擺放到展示柜中。一般來講,低矮的開放性柜子方便于幼兒自己取放材料,有利于幼兒自主探索活動,可以避免因取放材料不便而引起相互之間的干擾而打破良好的探究氛圍。
分類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比較是分類的基礎,兩者都是在觀察基礎上開展的進一步探索活動。科學探究又離不開實踐操作,實踐是通過主動地改造和探索客觀事物得出新結論的過程。對幼兒而言,能夠積極地參與科學實驗,通過動手動腦發現并解決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過程。
比如,教師在科學區投放了磁鐵,并且同時投入塑料積木、木塊、小鐵夾、硬幣、鐵勺、膠帶等物品,請幼兒進行相關探索。在動手操作之前,幼兒根據自身的已有經驗對物品進行分類,判斷哪些物品可以與磁鐵相吸,哪些不能,并做出簡單的記錄。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幼兒進行合理的判斷與推理,探究前的分類比較不是毫無依據的猜測,而是在一定認知基礎上進行的,也為之后展開實驗操作奠定了基礎。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強調的是幼兒的實踐活動,當幼兒進行親自操作時,就獲得了與各種材料互動的機會,從而感知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異同和關聯等。
(一)設置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幼兒的科學探究活動是通過問題來展開的,有效提問可以將幼兒引到問題的情境中,啟發他們去觀察、探索和發現。教師所提的問題要遵循幼兒“最近發展區”原則,既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使幼兒有能力進行探索,同時這也是幼兒未知的,對幼兒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另外,問題的答案最好是開放的,有多種解決的方式,可以鍛煉幼兒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探究“兩個大小、重量相同的球從兩個相同的斜面下落,兩個球沒有同時落地”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問幼兒:“兩個球為什么沒有同時落地?你們覺得影響它們落地的因素有哪些?”從而引發幼兒針對該問題展開一系列探究活動。
(二)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引導幼兒深入探究
讓幼兒親歷以探究為主的活動是幼兒學科學的重要途徑。教師應鼓勵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嘗試著手解決問題,幼兒只有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才能獲得經驗和發展。在實驗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反復操作和驗證自己得到的結果。做好記錄也是至關重要的步驟,及時記錄獲得的信息,能使幼兒關注探究過程和事物的變化,將抽象的信息變成具體的符號。盡管幼兒的記錄結果略顯稚嫩,他們只會用一些簡單的標記或符號,但是這些都是幼兒獲取知識的必經之路,有助于幼兒將探究過程中得到的信息與當前結果進行比對,從而調整原有經驗,重組新的認知模式。當然,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幼兒,需要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設計適合的記錄表,以保證記錄結果的準確性。
語言是思維的拐杖,思維和語言的關系密不可分。在科學區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交流,給幼兒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探討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使幼兒理清思路,更清晰地了解正在探究的科學現象,發展總結和表達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更注重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的質疑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思想的碰撞,當得出所謂的結論時,幼兒能夠提出質疑,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是科學探究中最有意義的部分。比如,上面提到的影響兩個相同的球體落地時間的因素,當幼兒通過探究得到以下幾種可能:(1)球起始的位置是否在同一高度?(2)兩個球體下落的起始時間是否一致?(3)兩個球下落時的推力是否相同?當大家通過實踐解決了這些問題,認為探究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有幼兒提出斜面與地面的角度不同也會影響球體下落的速度,于是,新一輪的探究活動開始了。
要讓幼兒像科學家一樣在區域活動中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科學探究環境和氛圍,引導幼兒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敢于提出質疑,產生爭論,并付諸實踐去證實猜想和疑問。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活教育”理論中提到:“選擇幼兒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感興趣的科學教育內容,將它們蘊含在科學區、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環境中,以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明確了讓科學活動貼近幼兒生活的重要性。希望幼兒能夠經過有目的的持續性探索將源于生活的科學知識進行內化和提升,最終回歸并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