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蓓紅

幼兒是天生的“自由玩家”。玩,是幼兒特有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是幼兒的天性使然。自由空間,是一種能給幼兒“詩和遠方的田野”的心理環境,沒有成人的粗暴干涉,也沒有外界諸多因素的干擾,使幼兒“玩”的自由天性得到釋放,個性得以彰顯,心靈得以放飛。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為知識傳授和智力訓練,超前教育和過度教育剝奪了幼兒自由游戲的權利,抑制了幼兒的天性,壓縮了幼兒自由“玩耍”的空間,致使幼兒沒有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快樂,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還幼兒“游戲”的童年,打造幼兒自然成長的“自由空間”已成為幼兒教育不可忽視的研究主題和實踐方向。
自由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在幼兒園區角游戲的改造中,以“自由”為視角,反思區角游戲中存在的問題,珍視游戲對幼兒發展的獨特價值,并與其自由成長價值結合,創設能給予幼兒充分自由的游戲空間,使其獲得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為客觀世界的認知及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奠定終身受益的心智基礎。
例如,在班級語言區的“自由空間”改造中,著力于增加“游戲”元素,立足幼兒主體,順從幼兒興趣,給予選擇權利,包括:選擇閱讀內容的自由、選擇聽說材料的自由、表達表現方式選擇的自由、選擇同伴的自由和交流的自由等。同時,將語言區功能多元化,幫助幼兒架構起一個能夠滿足他們聽、說、讀、寫整體語言能力發展的游戲區,讓幼兒擁有一片新天地。從家中帶來的圖書讓班級小小的圖書架容納不下了,怎么辦呢?幼兒說:“只有圖書館里才能有那么多書。”于是,一個小型的“圖書館”誕生了;玩“故事舞臺”的幼兒覺得在活動室排練太鬧了,而走廊更適合排練,于是,他們調整了游戲場所;一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幼兒,不愿意參加“小劇場”的表演,于是,她當起了“小劇場”的“售票員”……幼兒擁有了游戲中的自主地位,心理上便處于一種主動積極的狀態,游戲的自主性給予幼兒一個身心愉悅和自由抒懷的空間。當然,在游戲中教師并非置身事外,而需要發揮支持性作用,即在了解幼兒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用專業的眼光觀察、解讀幼兒的行為,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多種游戲材料,創設豐富的活動場景,鼓勵并支持幼兒自由選擇時間、內容、玩伴等,使幼兒玩得輕松、愉悅、盡興。
靈性是指人的天賦智慧,也指人的聰明才智。人們通常說的有靈性,是指比較有悟性。幼兒的靈性即潛在的智慧,須在寬松、休閑、安全的心態中得以喚醒、激發,換言之,自由空間的創設和給予,有利于激活幼兒的靈性,提升幼兒的悟性。幼兒作為生命的獨立體,與成人一樣,是具有獨立人格、豐富情感并蘊含無限可能的人,同時又與成人有著不同的認知特點,其感性思維占主導,因而他們在感知世界、感知未來、感知自己時,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的看法與做法。自由空間,旨在呵護幼兒生命的獨特性;激活靈性,助力天賦的智慧萌芽。
例如,在大班“我的舞臺我做主”活動中,幾個幼兒想要表演故事《花王國的朋友》,于是,他們圍繞舞臺背景的搭建展開了討論。“表演這個故事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背景呢?”老師問。“需要花。”“還有草。”“要像花園一樣的背景。”可是背景怎么做?誰來做?無需老師安排,幼兒便忙開了。宣宣說:“我們可以去長廊借幾棵塑料樹。”云云說:“我可以用美工區的郁金香來裝飾花園。”“可是那個郁金香放不穩啊,只能倒在地上。”子毅有點疑惑。幾番研究后,他們將卡紙圍成筒狀,將折好的花花草草貼在上面,立體感十足。在搭建舞臺背景的過程中,幼兒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充分展現了他們獨有的藝術才華和審美情趣。
在開放式的表演區,幼兒可以根據意愿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自行設計游戲規則,合作布置游戲場景,自主準備游戲材料,游戲過程可隨時靈活調整。幼兒不斷地嘗試、探索,豐富著自己的游戲過程。自由空間充滿了童心靈氣,洋溢著生命活力。
個性是指人格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幼兒的個性則是指想象、理解、合作、記憶、分享等個體獨特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總和,幼兒的創造性行為也體現了他們的個性。幼兒在活動中的創造性行為包括:語言創新、情節發展創新、構造設計創新、材料制作創新、協商合作創新等,幼兒的這種創造性的行為表現,其價值不亞于甚至超過創造成果本身。
陶行知先生認為:“兒童的需要有大小,能力亦有各種不同……我們教育兒童,就要順導其能力去做。”這就要求幼兒教育以幼兒身心發展為著力處,為個性不同、能力各異的幼兒創設適宜的外部環境與條件,在實現共性發展中滿足其個性發展需求,綻放別樣的生命光彩。例如,在區角游戲的改造中,我們要在實現幼兒共同發展目標要求的同時,兼顧每個幼兒的個體興趣、需求、動機,拓寬幼兒的自主空間,使每個幼兒在選擇自主、內容開放、體驗多元的游戲中玩出自己的個性來。
幼兒的個性并非一成不變,尤其是幼兒的思想性格、情感態度等在活動交往中是會發展變化的。自由空間給予幼兒良好個性形成的可能。例如,在建構區中,有個幼兒連玩三天,其他幼兒就有意見了,來向老師“告狀”。于是,老師就問那個來“告狀”的幼兒:“嗯,你說得對,大家都可以輪流著玩,但是,你的意見也要別人愿意接受啊,怎么樣可以說服別人呢?”告狀的幼兒想了想說:“我跟他好好地商量,不然就跟他玩‘石頭、剪刀、布’。”結果告狀的幼兒贏了,留在了建構區,而連玩三天的那個幼兒也接受了他的建議,高高興興地去了其他區域。事實證明:給予幼兒更多自主的權利,能夠提升幼兒的交往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在3~6歲時的想象力是最強的,這種極強的想象力也帶動了他們創新意識的發展。給予幼兒創造的機會和自由,支持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不斷地自由創造,是幼兒教育的重中之重。幼兒游戲活動中的自由空間不在于知識、經驗的習得多少,而在于尊重新知,即新的發現、創造或創新,能“把你的思維帶到你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激發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幼兒有著獨特的思維結構和認知特點,他們想象力豐富,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但也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開放、自由的游戲環境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的心理環境,從而生成成人難以企及的“異想天開”。自由空間隱藏著巨大的心理內動力和“點燃”創造力的能量。
例如,在小班建構區開展的“鵝卵石的暢想”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極為豐富而又獨特的想象力:有的將鵝卵石鋪成了小路,說這條小路可以按摩腳底,大家可以脫了鞋在石頭路上走走,鍛煉身體;有的將鵝卵石在搭建好的房屋外圍了一圈變成柵欄,說這樣大灰狼就再也進不了小兔子的家了;有的在大馬路的兩邊放上一塊塊鵝卵石作為“安全隔離帶”,說這樣馬路上的車子就不會撞到行人了等等。幼兒在游戲中的創意靈感大多來源于生活,鵝卵石演變成小路、欄桿、隔離帶……一個個小小的創想無不綻放著幼兒的思維之花。
創設幼兒游戲的自由空間,并不是教師角色的邊緣化,而是更需要教師具有教學智慧,巧妙啟發,適時引導,點燃思維火花。例如,在“鵝卵石的暢想”活動中,小迪拿著幾塊鵝卵石,一會兒放在房子的前面,一會兒擱在“池塘”邊,倒騰了半天,總是不滿意。老師見此情況,輕輕走到小迪身邊,指著房子前面的薯片罐問:“你放在這兒的是什么呀?”“這是我搭的電線桿,這樣小動物就能在家里看電視了。”“小動物真幸福,在家里有電視看,到了晚上還有燈,就不怕黑了,可是房子外面黑乎乎的,如果這時有客人來,就看不到路啦!”小迪想了想說:“那我在房子外面也裝個燈吧!”這次,小迪終于幫鵝卵石找了個好地方——薯片罐的頂上,變成了一盞亮亮的路燈。
每個幼兒在游戲中都會迸發出創意的火花,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創設一切適宜的條件,不斷支持、滿足幼兒在游戲中創新、創造的需求。
教育存在的價值就是使人成長,這種成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擴展,更包括精神性的孕育,正如蒙臺梭利所言:“正是兒童的精神可以決定人類進步的進程,也許它甚至還能引導人類進入更高形式的文明。”“自由空間”不僅提供可觸可感的環境,更為幼兒營造了溫馨的精神家園,自由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重要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追求具有超越性的價值。在“自由空間”中,幼兒的生命得到關懷和呵護,教師在完成“特殊使命”的同時,他們的精神生活也得到應有的觀照,最終實現了靈魂的相互喚醒。
我們相信,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每一棵幼苗以合適的生長方式,就是幫助每一朵花在該開放的時節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