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 穎 史玲燕

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且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在項目推進建設中,我們追隨兒童發展,遵循課程游戲化精神,落實“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大膽打破“農村幼兒園每天兩節集體教學活動”的固有模式,但這一改變給老師們也帶來了困惑:教材中的集體活動如何開展呢?幼兒用書中的內容在什么時間段、用什么形式完成?針對以上困惑,園部及時組織老師們對教研活動中的問題進行了研討,同時學習了上海市《讓幼兒園的個別化學習更有意義》的專題研究,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在研究中有了一些感悟和收獲。開展個別化學習對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他們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和困惑:個別化學習的內容從哪里來?要提供什么樣的材料?如何進行有效的觀察評價?

面對老師們提出的困惑,我們及時以年級組為單位在主題實施前進行課程審議,對原有教材中的活動內容進行梳理、分類、取舍、衍生拓展、凝練壓縮,與老師們共同預設出本主題內適合個別化學習的相關內容,并進行現場研討。選擇教材中的適宜內容放入集體活動、個別化學習、一日生活中。例如,大班的“拆裝圓珠筆”活動,如果是放在集體教學中,很難保證能面向全體、有效學習,但放在個別化學習中,老師就能關注到個體差異,發現不同幼兒的學習發展能力。
在小組的學習過程中,老師要用心關注幼兒,發現幼兒的興趣,尊重他們的想法和需求,及時提供材料,進行調整,生成幼兒喜歡的活動,推動其學習的深入。還可結合節日、社會熱點新聞等設計相關的個別化學習內容,例如,大班 “快樂開心車”主題活動中,老師關注幼兒的興趣,生成了多元化的“慶元宵”個別化學習內容,如:美術活動“畫燈籠”“做燈籠”、科學活動“讓燈籠亮起來”、生活活動“搓湯圓”等。
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老師投放的活動材料直接關系著幼兒的活動效果。老師在投放材料時既要考慮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要考慮材料與幼兒發展的適宜性,要做到讓材料的效用最大化。
我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根據周邊環境,我們盡量和幼兒一起收集低結構材料,將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自然材料帶進教室,如:樹枝、樹葉、樹皮、木塊、刨花、沙石、貝殼、石頭、麻繩、稻草、野花、野草等。幼兒在個別化學習中進行“樹枝創意”“石頭暢想”“百變瓶蓋”“樂玩竹子”……將簡單的材料創造出別樣的精彩。另外,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還隨處可見由幼兒、老師共同收集的來自生活的廢舊材料,如:紙盒、紙筒、瓶瓶罐罐、電池、小鎖、鑰匙、夾子、麻將牌、紐扣、瓶蓋、花布、報紙等等。我們將這些看似毫無價值的東西收集在百寶箱中,擺在特定的游戲環境中,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去嘗試不同的操作與探索。例如,可以利用“麻將牌”讓幼兒進行翻拍、排序、比大小或按幼兒自己的游戲方式進行各種游戲,幼兒在與麻將牌的操作活動中獲得更多數概念的知識以及合作游戲的方法等;又如,利用小小的“吸管”,幼兒通過粘一粘、拼一拼,制作出一幅幅有趣的吸管畫;通過穿一穿完成一條條漂亮的項鏈……在中班“親親熱熱”主題活動中,我們設計了“布置新家”的個別化學習內容,幼兒將各種紙盒進行自由組合、拼搭、粘貼、添畫等實現了再創造。使用簡單生態的材料,不需要老師費時費力的制作,就能讓幼兒在自由想象中不斷探索與學習。
每個幼兒的發展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同一個活動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對于活動材料的提供,我們按照有層次、多樣化和具有挑戰性的挑選原則,讓幼兒能夠有選擇地進行自主學習游戲。在個別化學習區域我們會放置三個材料盒,材料盒上貼有幼兒喜歡的分層標志。例如,在中班手工活動“剪面條”中,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將活動內容分成三個層次,并在操作材料盒上以“★”的數量代表不同的層次:★——剪直直的面條,★★——剪彎彎的面條,★★★——剪卷卷的面條。有的個別化學習活動我們還會提供記錄表,老師提出具體任務,幼兒選擇材料嘗試著解決問題并做好記錄。根據幼兒的記錄,老師及時替換和更新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讓幼兒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觀察是教師在個別化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通過觀察需求,了解水平,然后才能適時指導。我們要求教師在觀察中要做好記錄,在每個學習區域中準備記錄卡片,捕捉幼兒在活動中的各種小細節,并隨時隨地進行記錄,然后張貼在教室的觀察墻上,便于隨時查看,適時更換。當然,為了確保觀察的質量,我們要限制每個學習區域的人數,我們設計了圖文并茂的人數提示牌,張貼在每個區域口,對幼兒進行隱性提示。

老師通過觀察,讀懂游戲中的幼兒,并不斷調整材料,助推幼兒學習。例如,小班個別化學習活動“毛毛蟲”中提供的材料有:“毛毛蟲”身體、夾子等,鍛煉幼兒的左右手協調能力,發展幼兒“夾”夾子的動作。然而在觀察中我們發現,幼兒并沒有動起左手來,他們用右手夾好右邊后,將“毛毛蟲”翻個身,又用右手夾另一邊。幼兒左手的協調性缺乏鍛煉,該怎樣讓幼兒動起左手來呢?因此,我們調整材料投放,將“毛毛蟲”固定在玩具柜上,幼兒夾好一邊后,只能用左手夾。只有讀懂幼兒,才能有效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促進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進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個別化學習過程中,每個班級都設計了自己的個性化評價表格,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例如,在個別化學習“拆裝圓珠筆”活動中,根據幼兒的探索操作情況打五角星,在旁邊寫上關鍵詞評語,如:三顆星(興趣高、速度快、專注性強、能合作)、兩顆星(興趣一般、速度較慢、專注性不夠)、一顆星(操作慢、時間不夠、未完成)。老師能清晰掌握幼兒在學習游戲中的具體表現,然后組織幼兒進行分享交流,使小組中個別幼兒的興趣變成大家的興趣,使幼兒隨意的擺弄變成有意的探索。然后把幼兒每天在個別化學習中的評價表張貼在“家長園地”中,讓家長看見幼兒的學習成果,讓個別化學習成為幼兒期盼的活動。
個別化學習的實踐研究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我們見證了幼兒的成長。在活動中,他們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能更自主地表達與表現主題經驗,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提升各方面的學習能力,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教師的發展,他們能隨時追尋和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來生成活動,逐漸學會傾聽幼兒、智慧等待、巧妙引導。當然,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也想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讓“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游戲精神真正在幼兒園落地生根,讓基于兒童的學習更適合每個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