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利華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失敗和挫折。如果一個人沒有經得起挫折的良好心理因素,沒有不屈不撓的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有所作為。而目前在很多家庭中,由于家長的過度溺愛和驕縱,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經受不住打擊。因此,對幼兒進行耐挫能力的培養刻不容緩。
《區角活動中幼兒耐挫能力培養》是我園在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十二五”的重點課題。所謂耐挫能力,是指個體遭受挫折后,能夠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即個人適應挫折、抗御和對付挫折的一種能力。一般來說,耐挫力強的人,能夠經受重大的挫折,并以理智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對待問題,在挫折面前能夠保證正常的行為能力。幼兒的這種耐挫力是在成長過程和各種活動中逐漸形成的,耐挫力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由低到高、從非自覺到自覺的過程。
所謂幼兒耐挫能力教育,是指在科學教育思想下,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設某種情境條件,提出某種難題,啟發和促進幼兒動腦、動手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于嘗試、勇于克服困難與經受挫折的品質,從而引導幼兒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1.社會需要
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既是新形勢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現代社會中,處處有挫折。因一時挫折而放大痛苦,或因一點小的挫折就釀成慘禍的故事警示著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幼兒期就進行耐挫能力教育。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對幼兒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且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耐挫能力以及積極的心理品質,使幼兒能夠勝任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

2.幼兒特點
由于受身體活動能力、心理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的限制,幼兒比成人更容易遭受失敗和挫折,如:和小伙伴相處時發生沖突、活動或比賽成績不理想等等。幼兒在受挫后如果得不到合適的引導,常會失去自信,產生退縮感,甚至變得越來越軟弱;如果得到合適的引導,幼兒則會坦然面對挫折,漸漸培養出對挫折的承受力、意志力。那么,如何針對幼兒的心理特點進行相應的教育,以提高幼兒的耐挫能力呢?我們認為區角游戲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區角活動,也叫“活動區活動”,是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引進中國教育界的名詞。當時美國正流行“開放教育”,對國內的影響比較大。在我國托幼機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活動區為空間結構的教室組織形式早已存在。區角活動更重視對幼兒關鍵經驗的積累與培養,是幼兒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它是一種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常見的區角有:建構區、美工區、表演區、角色游戲區(如:“娃娃家”“理發店”“超市”“商店”“醫院”“餐館”“交通崗”等)、閱讀區、益智區、語言區、科學區、感官操作區、沙水區、運動區等。
1.游戲性原則
游戲性原則指利用挫折游戲情境,增強幼兒的耐挫能力。許多挫折是現實生活中不常遇到的,主動創設挫折游戲情境更具有預防性和針對性,能彌補自然挫折情境的不足。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我們設置難度不等的游戲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煉,從而有目的地去培養幼兒的耐挫力,以此鍛煉幼兒的意志力。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指把幼兒看作是發展著的個體,成人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的行為表現,不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隨時留心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及時地進行指導、幫助、鼓勵,以促進幼兒的發展。
3.協同性原則
協同性原則是指子系統通過某種共同模式的行為使系統產生新的功能。幼兒園與家庭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在教育態度、教育內容、教育策略上,各自利用自身優勢做到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發展。
1.一日活動中幼兒耐挫能力的教育
需要不能滿足、行動不能實現、失去心愛物品、達不到既定目標是幼兒感到受挫的四個主要原因。在一日活動中,幼兒會時不時遭遇一些挫折,教師可以做到:(1)敢于放手、給予機會;(2)創設情景、提供機會;(3)樹立榜樣、增強信心;(4)鼓勵、贊揚幼兒的受挫意識;(5)為幼兒創設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2.教育活動中幼兒耐挫能力的教育
將挫折教育與教育活動相融合,在一些有趣的游戲活動中鍛煉幼兒的耐挫能力。例如,“金雞獨立”,讓幼兒兩兩一組比賽看誰單腳站立的時間更長;“穿珠子”,讓幼兒用細線穿起帶有小孔的珠子。
3.數字化平臺中幼兒耐挫能力的教育
數字化媒體平臺中有許多好的作品、好的榜樣,如果利用得好,將有助于提升幼兒的耐挫能力。例如,《小鬼當家》這一節目每次都會精心為幼兒設下一道道有意義的障礙,幼兒或許會因為參加了這樣的活動而改變他們的一生。我們截取節目的部分內容讓幼兒觀看,然后讓幼兒互相討論交流,通過充分的討論,幼兒知道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耐挫折能力也提高了。
4.家園結合中幼兒耐挫能力的教育
我們希望家長在家配合設計一些有難度,但又有趣的任務,讓幼兒去完成。在幼兒遇到困難就退卻、逃避的時候,可以適當給予一些批評,以提高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為不忍心、舍不得幼兒受委屈,就不愿意對他們的行為做出正確的評價。當然,在幼兒承受挫折的時候,家長還需要給幼兒適當的鼓勵,增強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同時,教師要求家長制定《幼兒家庭養成問答表》,請家長紀錄幼兒在家庭中的各種表現以及在教育引導后的變化情況,為課題研究提供真實數據。
勇敢面對,正確認識。有一句名言:“時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笔紫龋層變好靼?,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遇到困難,不可能事事都心想事成。因此,幼兒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兒在學習中的依賴性,要讓幼兒在各種學習和生活中親自感受困難,并為克服困難做出自己的努力。就像幼兒學走路時摔倒了又重新站起來,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難的能力,產生一種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并敢于面對挫折的信心。
在挫折教育方面,身教勝于言教。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碰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要做到冷靜、勇敢。例如,在說唱古詩時欣欣有點記不住,我盡可能平靜地對她說:“沒關系,老師和你一起來說唱?!卑葱佬赖膫€性,在小伙伴面前沒有表現得最好時,她肯定會大哭一場,然而這次她卻沒有哭。也許我的行為給了她較好的暗示,使她能夠坦然地對待挫折。抓住幼兒的良好行為,利用榜樣的力量,也是幼兒實施挫折教育的一種好方法。例如,在美工區活動時,欣欣擔心自己剪得不夠好,我在旁邊鼓勵她:“別急,慢慢來,你行的,你會像佳佳一樣剪得很棒的?!毕襁@樣在榜樣的影響下,欣欣就會樹立起信心,努力地去克服困難。在他們一次次戰勝困難后,便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時老師的“你真行”,也就變成了幼兒心理上的“我能行”。
幼兒的耐挫能力是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長的,所以要擴大幼兒的知識面、豐富幼兒的經驗,才能有效地提高其耐挫能力。例如,在角色區活動中,我們組織幼兒探討:“跟媽媽走散了,你會怎么辦?”“家里著火了,你會怎么做?”“一個人在家,陌生人敲門怎么辦?”然后進行角色游戲,使幼兒積累一些經驗,讓他們在碰到困難時不至于驚慌失措,能夠冷靜、獨立地去想辦法面對。另外,運用幼兒身邊發生的一些真實的事例來進行教育,使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增強克服困難的自覺性。
挫折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提高幼兒的挫折耐受能力,對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也是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筆寶貴財富。幼兒教育是“三位一體”的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的過程中,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要實現家園教育同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會幼兒面對挫折、戰勝挫折,也并非一朝一夕可得,關鍵是順其自然,順應幼兒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承受挫折的能力。幼兒能獨立完成的事一定使其獨立完成,任何放縱和遷就的行為都會造成幼兒的依賴思想,要讓幼兒在體驗中認識挫折,學會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本領。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