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劉勝海,王海風,王春輝,孫毅娜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中醫醫院,山東 煙臺 265100)
失眠癥是臨床常見病,中醫稱為“不寐”或“不得眠”。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情緒緊張度增加,夜生活增多,睡眠長期不規律,致使睡眠不足、質量下降成為普遍現象。失眠癥會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會導致交通事故等惡性意外事故的發性;長期生物鐘紊亂、免疫力下降,也成為引發多種疾病的重要誘因。筆者根據煙臺市名中醫王輔民主任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用中醫傳統手針配穴療法治療急性失眠,獲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2015年海陽市中醫醫院臨床心理科、針灸科門診及住院的急性失眠患者7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37例。對照組男9例,女28例;平均年齡31.4歲;平均病程0.59個月。治療組男11例,女26例;平均年齡30.1歲;平均病程0.63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1]。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 min)、睡眠維持障礙(整夜覺醒次數≥2次)、早醒、睡眠質量下降和總睡眠時間減少(通常少于6 h),同時伴有日間功能障礙。失眠根據病程分為急性失眠(病程<1個月)、亞急性失眠(1個月≤病程<6個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個月)。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急性失眠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周內使用過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者或有藥物依賴者;合并嚴重精神病或惡性腫瘤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暈針或其他不能耐受針刺治療者;因各種原因,未完成規定療程,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定者。
2.1 對照組 給予佐匹克隆(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163)7.5 mg,臨睡時服用;谷維素(仁和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526)20 mg,每日3次。連續口服20 d,隨訪觀察6個月。
2.2 治療組 取穴:手針心、小腸、腎;配穴:神門、百會。操作方法:用75%酒精棉球局部常規消毒后,用0.32 mm×(15~25)mm毫針針刺相應穴位,根據病證虛實采用相應的補瀉手法,虛實夾雜者用平補平瀉法。針刺時間為每日下午酉時(17~19時)左右。得氣后留針30 min,行針1~2次,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間隔3 d行下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隨訪觀察6個月。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臨床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時間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睡眠深度增加至6 h,有時不足6 h,但自覺癥狀減輕);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 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失眠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認為,失眠的病位在心神腦竅,《靈樞·大惑論》載:“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故陰陽失交,不能相互維系是急性失眠的根本原因。《靈樞·根結》載:“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陽與陰,精氣乃光,合形于氣,使神內藏。”表明調和陰陽、鎮靜安神應為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靈樞·逆順肥瘦》載:“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靈樞·動輸》載:“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手為上肢之末端,為手三陰、三陽經絡氣血交會聯系之處,是經脈之氣生發、布散之處。運用手針療法,針刺手部特定穴位,同時激發陰陽經之經氣,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對陰陽失交的急性失眠癥療效顯著。手針中的心、小腸、腎,為同名經、表里經配穴,直接調節陰陽經氣之交會,具有陰陽共濟、水火相濟、心神交泰之效。配穴中的百會是督脈經穴,入絡于腦,總督一身之陽氣,與手少陰心經原穴神門同用,具有滋陰潛陽、安神定志之功。
綜上所述,以手針為主配伍體穴具有很好的調和陰陽、鎮靜安神之功效,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上述療法結合使用,具有療效好、方法簡便、無副作用、無精神和軀體依賴等優點,可廣泛應用于臨床。下一步研究將結合目視法、中藥辨證、心理療法等綜合療法進行評估,以縮短療程,提高痊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