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金俊
(山西省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目前,隨著臨床上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和高血壓病患者的早期干預和控制,急性心臟性意外事件的發生率逐漸下降,但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仍在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病,病因復雜,臨床表現具有多樣化,合并癥較多。因此,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困難,預后不樂觀。有臨床研究發現,生脈逐瘀湯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1]。筆者探討生脈逐瘀湯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氣陰兩虛兼血瘀證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山西省人民醫院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為觀察對象,采用前瞻性隨機單盲對照設計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52~80歲,平均(65.3±6.4)歲;病程3~10個月,平均(5.9±0.6)個月;心功能分級:Ⅱ級21例,Ⅲ級11例,Ⅳ級9例。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54~82歲,平均(66.4±7.8)歲;病程2~9個月,平均(4.8±0.8)個月;心功能分級:Ⅱ級22例,Ⅲ級10例,Ⅳ級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全科醫學科診療常規》[3]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氣陰兩虛證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治療依從性、藥物耐受性較差者;具有嚴重過敏反應者;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病情惡化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如限鹽、限水及降壓等,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給予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及強心等藥物治療。予呋塞米片(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4)每次20 mg,每日1次;來酸依那普利片(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937)每次10 mg,每日1次;螺內酯片(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077)每次20 mg,每日1次;富馬酸比索洛爾片(Merck KGaA,注冊證號H20160474)每次1.25 mg,每日1次;地高辛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8)每次0.125 mg,每日1次。均為口服,連續治療1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生脈逐瘀湯加減治療。生脈逐瘀湯基本藥物組成:生曬參、生黃芪各15 g,白茯苓、五味子、生地黃、熟地黃及赤芍各10 g,麥冬20 g,桃仁9 g,紅花、甘草片、桔梗、荷葉各6 g,當歸15 g,川芎、枳殼、木香、柴胡各8 g,白芍30 g。辨證加減:痰多者加瓜蔞15 g,法半夏6 g,陳皮8 g;水腫者加豬苓9 g,澤瀉8 g;陰虛者加玉竹、天花粉各8 g;瘀血者加丹參12 g,莪術8 g。每日1劑,溫水煎服,連續治療1個月。
3.1 觀察指標 射血分數、六分鐘步行距離、心力衰竭癥狀評分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情況,血流動力學指標主要包括每搏輸出量(SV)、心輸出量(CO)及心臟指數(CI)等,采用美國FDA批準和歐洲認證的無創心排血量監測儀測定。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射血分數、六分鐘步行距離、心力衰竭癥狀評分和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顯著;有效:上述指標有改善;無效:以上指標未見明顯改善,病情加重。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389 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射血分數、六分鐘步行距離、心力衰竭癥狀評分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射血分數、六分鐘步行距離、心力衰竭癥狀評分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射血分數、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心力衰竭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因機體的心肌收縮力不斷下降,心臟負荷逐漸增加,導致患者的心排血量明顯減少,主要臨床表現為動脈系統缺血、缺氧等。另外,靜脈系統出現瘀血,最終使患者的血流速度逐漸緩慢,臟器灌注不足,出現不同程度的血流動力學改變等。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癥狀及體征進行臨床監測。現代臨床醫學研究指出,本病的病理生理改變較為復雜,發病機制主要與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內皮系統及心室重構等發生異常有關[5]。中醫認為心力衰竭屬于“心勞”范疇,主要因心氣虛衰而竭,血行不暢,導致機體內外局部血瘀處于病理狀態[6]。
生脈逐瘀湯可促進血管新生,改善患者的微循環,直接增加心肌灌注。生曬參可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黃芪健脾益氣,使氣血生化有源,增加免疫力,強化心肌灌注;白茯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既能扶正固本,又可祛邪除標,防治虛性水腫;五味子可斂肺止咳,滋補澀精,并止瀉止汗;生地黃對陰虛發熱有良好的防治功效;熟地黃滋養腎陰,填精益髓;荷葉健脾除濕,升陽散瘀;赤芍主補主斂,可斂陰緩急;麥冬、桃仁、紅花、甘草、桔梗、荷葉、當歸、川芎、枳殼、木香、柴胡、白芍等配合入藥,具有行氣導滯、寬中止痛之功效。諸藥使用,標本兼治,攻補兼施,發揮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5.12%)顯著高于對照組(75.6%)(P<0.05);同時射血分數、六分鐘步行距離、心力衰竭癥狀評分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情況也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常規藥物的基礎上采用生脈逐瘀湯加減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氣陰兩虛兼血瘀證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射血分數、六分鐘步行距離、心力衰竭癥狀評分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改善情況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