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劉 杰,通信作者:李慶海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充血性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心功能不全綜合征,多發于老年人群,是各類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筆者在常規應用西醫抗心衰的基礎上采用四逆湯合黃芪防己湯加味治療心腎陽虛型心衰,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均為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門診及病房患者,心功能分級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為I~Ⅲ級,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均<40%。年齡35~70歲,男女比例為1.15∶1。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年齡、性別、6分鐘步行試驗;NT-proBNP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心功能分級參照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心腎陽虛型心衰診斷標準[2]。
2.1 對照組 呋塞米片(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428)口服,每次20 mg,每日1~2次。地高辛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8)口服,每日0.125 mg。螺內酯片(海南海神同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6020690)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爾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0)口服,每次12.5~25 mg(據心率調整),每日2次。鹽酸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14)口服,每次10 mg,每日1次(據血壓調整)。硝酸酯類根據病情應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四逆湯合黃芪防己湯加味。組成:制附子10 g(先煎),干姜10 g,炙甘草10 g,黃芪30 g,防己10 g,白術10 g,茯苓皮15 g,葶藶子30 g,丹參30 g,大棗10 g,車前草15 g,桂枝10 g,益母草3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分 2次服用。
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且治療期間均保證低鹽飲食、臥床休息。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6分鐘步行距離、NT-proBNP的變化情況。

3.3 結果
(1)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NT-proBNP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心腎陽虛型心衰患者NT-proBNP變化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心衰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癥,中老年多發,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末期表現。心衰的基本病理機制是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系統被激活、心室重構、心肌舒縮功能障礙等,所以臨床治療常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利尿劑、洋地黃制劑等藥物治療,雖然可緩解患者的癥狀,但多具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中藥治療慢性心衰的效果越來越受到關注[3]。6分鐘步行試驗可觀察臨床療效,NT-proBNP作為早期心功能損害較為敏感的血清標記物,在評估心功能時,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4]。
心衰屬中醫“心痹”“心水”等范疇。心衰病位在心,以氣虛、陰虛、陽虛為本,血瘀、水泛為標。初起發病多因心氣虧虛,心為五臟之官,與其他各臟密切相關,病久心氣日漸虛衰,肺、脾、腎諸臟失守,累及多臟發病。心在五行屬火,位居于上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于下屬陰。《千金方》云:“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火必須下降于腎,溫煦腎陽,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滋助心陰,制約心火使之不亢。心衰中晚期時,心陽虛衰,不能下溫腎陽,水火失濟,腎脈瘀阻,腎虛不化,而見畏寒、面色白、水腫、尿少、癃閉、陰腫如皮球;腎陽虛損,不能溫化水液,陽虛水泛,水飲凌心射肺則心悸不安、脈律不整、喘促咳嗽加重[5]。因此,筆者認為治療心衰后期患者應益氣溫陽、活血利水,標本兼治。
該研究結果表明,四逆湯合黃芪防己湯加味可改善心衰患者心臟功能,緩解其臨床癥狀。方中附子可上助心陽以通脈,下溫腎陽益少火;干姜大熱而無毒,所謂“附子無干姜不熱”,與附子同用可增強其回陽救逆之效;桂枝主入心經,可溫經通脈,助陽化氣;黃芪、防己可益氣利水;丹參、茯苓、白術、葶藶子、車前草、益母草、大棗、炙甘草等具有補氣生津、行氣通經、利水消腫、活血化瘀、溫陽益氣的功效。諸藥合用,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6]。
綜上所述,四逆湯合黃芪防己湯加味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心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