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曼青,尹 婷,王億鵬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主要累及結腸和直腸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以腰痛、腹瀉、黏液血液、里急后重為主要臨床表現,病程緩慢,常反復發作[1]。本病可見于任何年齡,但20~30歲最為多見。筆者將中藥直腸滴入結合艾灸應用于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住院治療的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100例,年齡46~55歲,平均 47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5年,平均8.2年;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的診斷標準[2],辨證屬濕熱內蘊型,結腸鏡檢查排除腸道腫瘤、腸結核、克羅恩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1 對照組 給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誼天平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57)口服,每次1.5 g,每日3 次。治療14 d。
2.2 治療組 給予艾灸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①艾灸治療。選大腸俞和肺俞,每個穴位灸20 min。②中藥保留灌腸。灌腸藥液組方:白及15 g,白芍15 g,白芷18 g,桔梗18 g,甘草片9 g,三七粉6 g(沖),白頭翁15 g,干姜9 g。將上述除三七粉以外的中藥置于砂鍋中加水約600 mL,煎30 min,取汁300 mL,二煎加水400 mL,取汁200 mL,將兩煎藥液混合后取藥液200 mL,將三七粉6 g加入藥汁中保留灌腸,每晚1劑。灌腸前患者排空二便,根據病變部位取左側或右側臥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15 cm,充分暴露肛門,注意保暖和保護患者隱私。藥液溫度為39~41℃,肛管插入深度為15~20 cm,點滴法灌腸40滴/min,以患者感覺下腹溫暖、舒適、無便意、未感不適為宜,灌腸后采用俯臥位20~30 min,后采取仰臥或左/右側臥位[3],盡量保留藥液6 h左右。治療14 d。
3.1 療效評定標準 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次癥改善程度達兩級以上(+++→+),舌、脈基本恢復正常,腸鏡復査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兩級以上(+++→+),大便常規檢査紅、白細胞數每高倍視野在3個以下[4];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兩組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有效無效總有效率(%)治療組5047394.0△對照組50381276.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痢疾”“久痢”“腸澼”等范疇,本病常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本觀察所用中藥保留灌腸湯劑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白及止血補肺、生肌止痛,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白芷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桔梗排膿,白芍止痛、養血,干姜溫中散寒,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藥。中藥灌腸是將中藥湯劑保留在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且本法操作簡單、易行,患者出院后也可在家中自行操作。同時配合艾灸大腸俞和肺俞可以達到理氣降逆、調和腸胃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