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華
(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焦作 454150)
肩關節周圍炎是以發生于肩關節周圍軟組織(肌肉、肌腱、筋膜、滑囊、關節囊)的無菌性炎癥為病理基礎,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肩關節周圍炎并非是單一病因的疾病,其發生與組織的退行性變、慢性勞損、外傷及風、寒、濕的侵襲有關。筆者采用葛根湯合大柴胡湯結合針刺治療肩周炎,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河南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40例為觀察對象,年齡45~83歲,平均52歲;病程1~13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45~80歲,平均53歲。治療組男13例,女7例;年齡48~83歲,平均5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中肩關節周圍炎的診斷標準[1]:發病年齡50歲左右,無外傷史;早期以肩周疼痛為主,逐漸出現肩關節活動障礙,中后期以肩關節活動障礙為主;肩外展擺動試驗時見“肩肱聯動”;肩關節X線片無異常改變。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肩關節周圍炎的診斷標準;年齡40~83歲,病程1~13年。
1.4 排除標準 正在服用非甾體類止痛藥物者;嚴重骨質疏松者;有嚴重活動性出血表現者;合并有腦血管、心血管、消化性潰瘍、肝腎功能障礙者;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針刺治療。主穴:肩髃、肩髎、肩貞、臂臑、曲池、合谷。證屬陽明者加內庭,證屬少陽者加陽陵泉,證屬太陽者加后溪、承山。常規消毒后,選用0.25 mm×25 mm或者0.25 mm×40 mm毫針,行平補平瀉手法,每次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葛根湯和大柴胡湯加減。方劑組成:葛根50 g,生麻黃12 g,桂枝15 g,白芍15 g,生姜12 g,柴胡15 g,黃芩片15 g,枳實10 g,清半夏12 g,大黃10 g(后下),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2]。治愈:癥狀消失,肩關節活動完全或基本正常;好轉:癥狀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改善;無效: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未改善。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肩關節周圍炎,也稱粘連性關節炎,初起時肩部酸楚疼痛,并向頸部和上肢放射,日輕夜重,活動不利,有僵硬感,患肢畏風寒。肩關節呈不同程度的僵直,手臂上舉、外旋后伸等活動均受限。一般分為3期:疼痛期、功能障礙期和組織松解康復期[3]。
中醫稱肩關節周圍炎為凍肩、五十肩、漏肩風等,歸屬于“痹證”范疇,多由于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衛外不固,或者汗出當風,睡臥露肩,感受風寒,致使肩部經絡、筋脈收引、拘急,氣血運行不暢引起。其發病部位位于肩頸部,機體側面,黃煌教授稱其為“柴胡帶”。病變部位多屬于少陽經,外受風寒,長期不解,多會化熱入里,熱邪聚集肩部,發為肩周炎。六經辨證多屬于三陽合病證,故而用葛根湯辛溫散寒,升津疏經,治療“項背強”;大柴胡湯和解少陽,通下里實,二方合用,外散寒邪,內通里實,疏通肩部經絡,治療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周圍炎患者肩部外展廣泛性疼痛,活動受限,不能外展、內收、前屈、后伸,病在三陽經,故而取三陽經經穴,局部近端與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加強患處氣血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聯合針刺治療,內外并舉,標本兼顧,共奏外散風寒、內通經絡之功。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藥聯合針刺較單獨使用針刺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