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素文
(山西省陽泉市第四人民醫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MPP)又稱原發性非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支原體(MP)引起的肺部感染,發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以冬季較多,學齡前兒童為主要發病人群[1]。臨床治療多采用阿奇霉素、紅霉素等大環內酯類藥物,必要時聯合糖皮質激素或輔以物理治療等,但部分患兒因難以耐受西藥引起的胃腸道不適等副反應而被迫停藥,導致病情遷延,另外部分患兒對大環內酯類藥物容易產生耐藥性。而中醫藥在MPP的治療中發揮著特有的優勢,在改善癥狀、縮短療程的同時也可避免副作用,減少復發率等[2]。本次研究探索中藥聯合阿奇霉素在小兒支原體肺炎治療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陽泉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科診治的支原體肺炎患兒70例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1~3歲9例,3~7歲21例,7~14歲5例;平均病程(患兒開始出現癥狀開始)(3.2±1.44)d。觀察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1~3歲11例,3~7歲20例,7~14歲4例;平均病程(3.4±1.62)d。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病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觀察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①起病急,主要癥狀為發熱、咳嗽、氣促;②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或可聞及兩肺密布濕啰音,部分患兒有融合病灶時,可聞及管狀呼吸音;如并發其他病證則出現相應體征,聽診也相應改變;③支原體抗體病原學檢測:MP抗體滴度>1∶80,恢復期呈4倍以上改變;④胸部X線: 雙肺紋理增粗、紊亂,顯示片狀、斑片狀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以上①~②中任何項加第③、④項,除外肺結核,即可確診。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小兒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入院前未接受藥物治療;年齡1~14歲;臨床資料完整,家長知情并自愿加入本觀察,能夠配合隨訪調查。
1.4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系統嚴重功能障礙者;重癥肺炎者;對本觀察所用藥物過敏或不能耐受者。
2.1 對照組 給予阿奇霉素(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581,0.25 g/支)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續應用5 d,停藥3 d。然后根據患兒病情及耐受性決定是否繼續用藥,同時根據患兒病情給予退熱、止咳、化痰等其他對癥治療。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即服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合劑。藥物組成:川芎3~6 g,丹參6~10 g,桃仁5~10 g,金銀花6~12 g,連翹6~12 g,魚腥草6~12 g,大青葉6~10 g。水煎服,每日1劑,視患兒病情、年齡調整藥物劑量及次數;根據患兒病證辨證施治,加減用藥,治療2~3周。
3.1 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用藥期間熱、咳、痰、喘情況,記錄各癥狀改善消退時間;聽診肺部啰音,復查胸片;觀察并記錄患兒用藥期間的不良反應。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表現消失,X線檢查顯示病灶完全吸收,病原學檢測肺炎支原體抗體轉陰;有效:臨床表現減輕,X線檢查顯示病灶大部分吸收,病原學檢測肺炎支原體抗體轉陰;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疾病加重,X線檢查顯示病灶無吸收,肺炎支原體抗體未轉陰。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3%(33/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4%(25/35)(χ2=4.93,P=0.026<0.05)。見表1。

表1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3)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用藥期間,對照組有9例患兒出現惡心、嘔吐、納差,2例患者出現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4%(11/35);觀察組患兒有3例出現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3/35),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38,P=0.036<0.05)。
MPP的發病率在小兒中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占小兒肺炎的10%~20%,有時可達到30%。臨床治療多采用對因、對癥治療,以控制感染、防止并發癥發生為基本原則,即在止咳、化痰、平喘等對癥治療的同時選擇有效抗生素,以阿奇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為主。
中醫根據支原體肺炎的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肺炎喘嗽”“肺痹”“咳逆”“咳嗽”“風溫”等范疇。本病沒有統一的辨證分型,臨證多將其分為風寒襲肺、風熱犯肺、痰熱閉肺、陰虛肺熱、肺脾氣虛。關于其治療,各醫家有從病因病機治療者,亦有從病證治療者,但多按咳嗽、肺炎喘嗽治療[3]。
中西醫結合療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吸收了中西醫學各自的優勢、特長,能夠切實解決臨床實際問題,提高臨床療效[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另外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療法可以改善肺炎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減輕大環內酯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