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田田,周琦,胡濤,富彤彤,馮新瑋
(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北京,100069)
Miles手術是目前治療低位直腸癌常用的一種方式,術后建立的永久性結腸造口導致患者正常的生理結構被破壞,這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生活的不便,而且對患者的身體形象、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和社會功能等也產生了影響[1-2]。永久性結腸造口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越來越受到醫護患的重視,較多學者針對永久性結腸造口展開了研究。學術論文的發表情況最能體現該領域的研究動態。文獻計量學分析是利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某領域的文獻數量及其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揭示該領域潛在的研究狀態及發展趨勢的方法[3-4]。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在我國期刊發表的永久性腸造口護理研究文獻進行分析,了解永久性腸造口護理的研究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F將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基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采用“主題”字段模糊檢索,檢索式為“腸造口”and“護理”,檢索時間為各數據庫收錄數據起始時間至2016年12月。利用軟件和手工結合進行查重,并瀏覽文獻的題目和摘要,剔除“暫時性結腸造口”相關文獻和與本研究無關、同一篇文章發表在不同期刊的文獻,共篩選出2769篇文獻。
納入標準:永久性結腸造口相關文獻。排除標準:小兒結腸造口文獻;臨床醫療非護理類結腸造口文獻。
采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制訂分析單元和類目,包括文獻的文題、作者、作者機構、發表年份、被引情況、關鍵詞、研究類型、研究內容、研究熱點、期刊分布、基金支持情況等,對最終納入的文獻進行歸類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以量化形式呈現。
本研究檢索出的2769篇文獻的年份跨度為31年,平均每年發表89.32篇。最早的文獻發表在1986年,2000年后文獻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結果見圖 1。

圖1 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
2769篇文獻共發表于我國433種期刊上,文獻的期刊分布相對比較分散,每種期刊平均發文量6.39篇。其中發文量在20篇以上的期刊有43種。發文量最多的15種期刊情況見表1。

表1 發文量前15名期刊分布 (n=2769)
根據第一作者所在地區進行統計,發現2769文獻涉及我國32個省級行政區。發文數量排在前10位的地區見圖2。從圖2可見,發文最多的地區依次是江蘇?。?49篇)、廣東?。?73篇)、山東省(193 篇)、浙江?。?59 篇)、河南?。?51 篇)、湖北?。?38 篇)、四川?。?34 篇)、廣西省(123 篇)、安徽?。?11 篇)、湖南省(101 篇),占文獻總量的62.55%。

圖2 發文數量排在前10位的地區分布
通過關鍵詞詞頻分析法對文獻涉及內容進行分析,統計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研究相關文獻中出現的關鍵詞共計677個。其中關鍵詞出現頻次排名前20位的見表2。

表2 前20位的關鍵詞詞頻 (次)
根據研究設計,將2769篇文獻分為實驗性研究、類實驗性研究、非實驗性研究、綜述、經驗總結和其他六類[5]。實驗性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對研究對象消除某因素或施加一些護理干預手段以觀察和分析研究對象對實驗因素 (護理干預措施)的反映,并作出結論的一種研究[5];類實驗性研究同樣具備有人為的施加影響因素的特點,但不進行隨機分組或不設立對照[6]。2769篇文獻中,經驗介紹和體會類文獻數量最多(48.07%),其次是實驗研究或類實驗研究(34.06%),見表 3。

表3 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研究文獻的研究設計類型 (n=2769)
2769篇文獻中最高被引頻次為221次,被引頻次在50次以上的有54篇,占1.95%;被引次數在20次以上的有296篇,占10.69%。
對2769篇文獻進行整理發現,現有研究已對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研究,本研究將之分為管理、健康教育、自我護理、人文護理、兒科護理、護理用具等13部分內容,具體分布見圖3。從圖3可見,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人文護理,綜合護理,并發癥護理。

圖3 文獻的研究內容
共有基金支持論文89篇,占3.21%。涉及基金58項,其中省級以上基金支持論文45篇,占1.63%。2008年后基金支持論文85篇,占總基金支持論文數的 95.51%。
一個學科文獻的數量和基金論文數量的多少,能反映該學科領域的發展狀況、發展的速度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以及社會對它的重視程度[7-8]。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的研究最早在1986年就已出現,總體研究趨勢是逐年上升。自2003年開始,文獻數量增長較快,2013年開始至今研究到達了高峰,說明我國護理工作者對于永久性結腸造口的護理研究到達一個新時期并且研究的熱度持續不減?;鹬С终撐臄盗恳苍诓粩嘣黾?,尤其是從2008年開始,有關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的文獻數量明顯上升,基金支持論文顯著增加,2008年以后基金支持論文共85篇,占總基金支持論文的95.51%,占2008年以后總論文數的3.70%。研究表明,我國2008年以后基金論文總數占全國論文總數的24.41%,位列世界第一[9]。但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基金論文數占2008年以后總論文數的3.70%,低于低于全國水平[9],提示關于永久性結腸造口研究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已有國際造口治療師培訓學校通過世界造口治療師協會執行委員會及教育專委會教學評審通過[10],說明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雖然開展較遲,但已經發展迅速,并且逐漸與國際護理水平接軌。
文獻的內容可以明確研究的熱點[11]。本研究對篩選出2769篇文獻內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排前3位的是人文方面、綜合方面、并發癥方面。人文方面包括有關于腸造口患者心理、生活、社會活動等文獻,是本研究的重點,占發文總量的20.51%。在永久性結腸造口的護理中,如何促進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院外的生活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永久性結腸造口對患者的角色影響,才能提高患者的幸福感。本研究發現,有相關文獻著力于對患者心理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12-15],并且論述了心理護理的有效性與重要性,但是關于如何具體地展開心理護理討論較少。院外護理及社區護理是醫院服務的延續,是連接醫院與家庭的重要紐帶,隨著慢性病患病率不斷增加及老齡化程度加劇,社區延續護理必將是未來醫院延續護理發展的主要方向[16]。另外,大多數文獻研究主體都是院內護理,但是對于康復非常重要的院外護理、社區護理研究很少。今后可以繼續加強在患者出院管理、社區護理方面的研究。
永久性結腸造口關聯了各種消化道癌癥、院內護理、術后康復等多方面護理,所以綜合型文章也較多。學者們著力于研究結腸造口患者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內容,但深度不夠,可以體現精專的“技術”方面卻僅有3.86%;結腸造口的并發癥是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結腸造口的主要并發癥為結腸造口周圍皮炎,所以大部分文章研究了關于造口周圍皮炎的護理,只有個別的研究[17-18]對結腸造口發生各種并發癥的原因及護理原則進行分析和探討,今后的研究可以致力于解決結腸造口護理患者實際問題的技術。
近年來,延續護理的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也更加豐富,從單純探討造口護理,到對造口護理相關工具、其中一個環節的技術操作、并發癥的處理、造口患者出院管理等方面都開展了研究工作。有關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的研究以個人體會經驗最多,占總發表量的48.07%,內容主要是針對不同類型腸造口患者以及相關并發癥的護理措施,還需要進一步將經驗體會通過護理科研的手段進行成果轉化,以便進一步科學地指導臨床實踐。
研究結果表明[19],直腸癌分布尤以華南地區和華北地區高發。本結果顯示,永久性結腸造口的護理研究發文地區主要來自江蘇、廣東和山東,說明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研究與臨床疾病譜緊密結合。引用頻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領域的熱度[20]。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的護理研究文獻中,被引次數不小于 20次的有 296篇,占10.55%,可以看出永久性結腸造口的熱度較高,這些高質量的文章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文獻來源于我國433種期刊,發文量在40篇以上的期刊有20種,分布相對比較分散,高產作者也較少,說明目前研究的核心研究力量尚未形成。提示今后相關護理工作者應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探討永久性腸造口相關護理。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對永久性腸造口護理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包括文獻的分布、變化規律、研究內容和發展趨勢等,結果表明,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的護理發展迅速,日益受到重視,護理范圍不斷擴大,但研究質量有待提高,核心研究力量尚未形成。雖然我國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的相關研究已成為護理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但尚需進一步加深研究的深度。